“军方的订单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国际军火企业从“两张皮”到“一体化”

国家对军工企业有很多的保护主义,军工企业能够从政府政策中获得若干好处,得到这种好处的方式,和其他任何产业都不同。在冷战过后的世界格局变换中,军工产业从“军民分立”向“军民融合”,已成为任何国家都无法逃避的趋势。

责任编辑:姚忆江

 

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Julia Gillard)在参观奥斯塔公司的工厂和设备。在冷战过后的世界格局转换中,军工产业从“军民分立”走向“军民融合”,已成为任何国家都无法逃避的趋势。 (奥斯塔公司官网/图)

日本在军火生产实力方面在亚洲是排第一位的。“三井、三菱、住友等举足轻重的军火财团,都是日本政府一手扶植起来的。”

“国家对军工企业有很多的保护主义。”军工企业能够从政府政策中获得若干好处,得到这种好处的方式,和其他任何产业都不同。

2014年5月23日,美国最大的军火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后简称洛马)和澳大利亚军火商奥斯塔公司,向美国海军递交了对美军未来小型舰艇发展方向的计划书。

两家公司这么做,都是为了争取美国海军这个“大客户”。和英国、韩国、瑞士、日本等许多国家一样,在美国,几乎所有军工企业都是私营。

私人军火公司占有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企业和政府没有密切的关系。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军费和武器生产项目总监塞缪尔·伯洛-弗里曼(Samuel Perlo-Freeman)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世界上所有的政府一直都是军工企业最大的客户和老板,因为它们不止买产品,还负责制定武器出口政策。

不能否认,每个国家的军火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俄罗斯、中国和印度,政府只在有限的范围里允许私营公司参与军火生意。这些国家中大部分的军工企业都是国营。

在其他国家,比如说法国和以色列,私企和国企在军工行业中并存。

不变的是,军工产业必须随时代而舞。在冷战过后的世界格局变换中,军工产业从“军民分立”向“军民融合”,已成为任何国家都无法逃避的趋势。

美、俄:“一体化”兴起

省钱,曾一度是大部分军工企业民营化的最主要目的。

为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美国在二战以来一直推行“先军后民、以军带民”的政策,形成了民用和军工几乎是完全分离的两个市场。

二战时期,美军开始尝试让民用企业生产军需用品。第一个机会是研发军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韵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