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双甲子】甲午,历史“迷雾”尚未散尽

威海刘公岛,曾是北洋水师重金打造的近代军事基地。如今,“铁桥卧波”已是威海一景,但民间甲午战争研究者陈悦担心,这座历经战火的“铁码头”会毁于和平年代。他更忧虑的是,关于那场战争的真相或许将永远沉没。

责任编辑:姚忆江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馆矗立着的雕像,隔海遥望着威海全港。120年前,北洋水师的官兵在这里抵御日寇,与舰同亡。 (贾代腾飞/图)

2014年7月25日,恰是日本偷袭中国运兵船挑起甲午战争120周年。历史像一个个重放的镜头,日本刻意炒作“中国威胁论”,恰如120多年前的翻版。南方周末回顾甲午战争,试图透过更加广阔的历史视角,去审视那场战争,历史和现实告诉国人:睦邻之道,首在自强;自强之本,先在自尊。

威海刘公岛,曾是北洋水师重金打造的近代军事基地。

岛的西南侧海面上,一条“铁码头”静卧碧波之上,曾是北洋水师停泊铁甲巨舰的码头。

如今,“铁桥卧波”已是威海一景:铁码头建成于1891年,长约数百米,墩桩全部用厚铁板钉成方柱,边长近2米,长约20米,中间灌入水泥,直入海底。“铁码头”依旧坚固,涨潮时,可停靠万吨巨轮。岛上驻军运送给养的几艘船正停靠“铁码头”。

但民间甲午战争研究者陈悦担心,这座历经战火的“铁码头”会毁于和平年代。他更忧虑的是,关于那场战争的真相或许将永远沉没。

“北洋水师并非贪生怕死”

战术上的失败可惜,政治和观念上的失败则更为可怕。

“北洋水师并非贪生怕死”。

120年前,美国人马吉芬愤愤不平地在美国报刊上撰文,各处演讲,将他所亲历的北洋水师真实的战斗情况介绍给美国公众。

1885年,毕业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的马吉芬来华求职。从此,他便在北洋舰队中服务,担任过学堂教习、军舰大副等职。1894年末,大东沟海战后,马吉芬受伤后归国,却被四周舆论所困扰。

整个西方社会分辨不清战争爆发的原委,却只看到最后的结果。

马吉芬曾在他的著作《鸭绿江外的海战》中写道:“中国海军,不是你们所说的那样贪生怕死、昏庸无能。我们的同胞,总是在侮辱中国海军。我们和那些阵亡将士,应该得到美利坚同胞的尊重。”

让马吉芬更为痛心的是,丁汝昌在死前就已被革职,但朝廷依旧让他指挥作战,只因无人能接替他。而丁汝昌死后,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马吉芬在《世纪》杂志的文章中忆起丁汝昌,依旧扼腕痛惜:“在夜半孤灯之下,左思右想,饮鸩而逝。老英雄当时的感情究竟如何?”

马吉芬被主流舆论所不容,认为头部的战伤使得他精神错乱,成为疯子、狂人。

最终,1897年2月12日,美国纽约研究生医院的病房中传出一记枪声,留下“主啊,请你不要小看我”的忏悔词后,马吉芬拔枪自尽,按照这位北洋水师“洋员”的遗愿,一身北洋海军军服,盛殓在铺盖着黄龙旗的棺柩中。

“即使在国外,认识、评价甲午战争都有这么难。”陈悦感慨说,甲午战争本身也有许多误解有待“正名”:海战只是整个甲午战争的组成部分,如果将整个战争的失败一味地归结为海战的失败,显然是不公正、不公平的。

“如果问:120年前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可能很多中国人都回答不上来。”大连市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珍仁很纳闷,甲午战争这么大的历史事件,怎么能被社会遗忘?

北洋海军许多英勇战斗,随着北洋水师的失败而被历史湮没。1894年,日军从山东荣成登陆后,相继攻占南帮炮台和北帮炮台,刘公岛成为孤军之势。那场南帮炮台的血战中,丁汝昌旗下有一支300人淮籍将士敢死队,血拼到底,无人生还。这支敢死队是近年历史研究者的新发现,经过专家们反复考证,最终被确认。

“综观世界海战史,一支海军舰队在一场海战中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中国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一文中写道。

中国甲午战争纪念馆偏僻的角落里,陈列着一张布防图。它清晰地表明,在战前,日本就派出“天佑侠团”、“乐善堂分店”,大搞间谍活动,将威海、大连湾等沿海地区摸得一清二楚。随后的刘公岛海战中,日军悄然从乳山等地登陆,将拱卫刘公岛的多部海岸炮调转方向,对准了北洋舰队。

战术上的失败可惜,政治和观念上的失败则更为可怕。陈悦认为,清朝停止给北洋水师拨款后导致武器水平被日本反超,这种对海军不够重视的做法,根本上是由于陆地思维羁绊下的中国人对海洋开放性、海军进攻性的本质缺乏认识,&ld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