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双甲子】远未结束的甲午舆论交锋“我们不能被牵着鼻子走”

日本学习西方比较早,对西方新闻媒体等规则比较熟悉。舆论战中,先发制人容易获得“先入为主”的认知优势。“舆论战不是靠花钱,去买广告、买时段、搞专访,而是要与日本主流人群进行面对面的争论和交锋,这样西方社会才会倾听中国的声音。”

责任编辑:姚忆江 助理编辑 刘雨桦 实习生 俞琴 岑欣杭

日本的公关攻势、甲午战争一边倒的战情,使得原先中立甚至对中国抱有同情的西方媒体,最终都倒向了日本。 (李庆供图/图)

日本学习西方比较早,对西方新闻媒体等规则比较熟悉。舆论战中,先发制人容易获得“先入为主”的认知优势。

“舆论战不是靠花钱,去买广告、买时段、搞专访,而是要与日本主流人群进行面对面的争论和交锋,这样西方社会才会倾听中国的声音。”

“逢十必交恶”,这几成中日关系的周期律:每逢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纪念,中日关系大都会跌入低谷。

吵架上升到国家层面,便是舆论战。

2014年年初,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英国主流报纸《每日电讯报》上刊文,痛斥日本军国主义是“伏地魔”,后者是畅销作品“哈利·波特”中的“黑暗魔王”。紧接着,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档节目中,中日驻英大使“针尖对麦芒”。

甲午年,中日舆论战拉开帷幕。

“先下手为强”

历史惊人相似。120年前的那个甲午年,通过驻英使馆,日本政府贿赂《每日电讯》报、《泰晤士报》等英国知名报刊,撰写立场倾向于日本的文章。

战时,日本政府将舆论宣传上升为国家战略,投入大量人员和经费。战场上,日本派有1114名国内记者随军采访,还邀请129名西方国家记者报道战事。战争中,日军欢迎西方媒体观摩他们的战斗过程。

而清政府则不允许任何外国记者随军,更不会主动向欧美记者提供信息,甚至还杀害了两名误入中方阵地的西方记者——仅有的被允许的西方人则是清军中的“洋员”。

经过日军的策划,这些西方记者传回本国的新闻大多温情脉脉:诸如日军为被俘清军人员“疗伤”,日军将丁汝昌灵柩“以礼送回”等消息。由此,西方舆论也盛赞日本是“成熟的文明国家”。

战场和舆论场上,清政府一败涂地。

“日本学习西方比较早,对西方新闻媒体等规则比较熟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对南方周末分析,舆论战中,先发制人容易获得“先入为主&rdq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