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傍高铁:“死城”隐忧

“按特色、按自己的潜力来做高铁新区的规划,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国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像这样做下去,我觉得很多高铁新城、高铁新区就会变成死城。”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高铁穿城而过,带来人流和经济增长,这是否只是地方政府的一厢情愿? (东方IC/图)

“只要稍微大一点的高铁站都建高铁新城。”在全国“四纵四横”主要高铁网上,目前已有36座高铁新城正在规划或建设。其中,密度最大的属京沪线和哈大线。

在不少地方的规划中,速度成了决胜的关键:“一年成名、三年成型、五年成城”、“一年成势、三年成型、八年成城”。

“按特色、按自己的潜力来做高铁新区的规划,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国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像这样做下去,我觉得很多高铁新城、高铁新区就会变成死城。”

遍地开花

一哄而上的高铁新城(或新区,以下统称为新城)建设正面临着复杂的困局。

2014年7月29日上午,面积约48平方公里的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区显得格外安静,道路宽阔,车辆稀少。当地官方宣称该园区已引进一百多个项目,然而除了物流园等少数项目正在正常施工之外,其他项目都只有寥寥数人在作业,有的停工了,有的只砌着围墙,围墙内有的长满蒿草,有的则种着黄豆等庄稼。

京沪高铁线贯穿这座皖北新城。4年前,高铁铺轨到达宿州东站时,宿州市的领导干部还赶来慰问建设人员,当地媒体报道称,这个站点的建设,标志着在皖北地区,宿州成为率先进入高铁时代的城市之一,对宿州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深远意义。

依托宿州东站,宿州开始书写这座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东部门户”,2011年5月14日,比京沪高铁通车还早半个月,这座产业园区正式挂牌。

高铁站,成了这座新城最大的筹码。虽然正式名称是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区,但在当地官员递过来的名片上,印的却是“宿马高铁新区”。

王家林是宿马高铁新区管委会投资促进部副部长。他称目前有四十多个在建项目。“受大环境影响,今年开发速度比较慢。”

宿马高铁新区仅是中国总营业里程达11028公里的高铁线上数十个高铁新城的缩影。傍高铁、建新城,成了各地城市拓展的一个标配,几乎遍地开花。

“只要稍微大一点的高铁站都建高铁新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段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但谈及具体数量,段进称尚未有统计数据。

南方周末记者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在全国“四纵四横”主要高铁网上,目前已有36座高铁新城正在规划或建设。其中,密度最大的属京沪线和哈大线(哈尔滨至大连)。京沪线上,24个站点共有15座高铁新城;哈大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