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一个人的桃花源记

本辑作品2012年在德国汉堡展出。

胶片,叠加,暗房技术⋯⋯制作手法并不新颖。但,田野知道最终是什么会打动我们。凝固的片段里藏着被虚掷的光阴,遥远又贴近此时。彩色的艳丽得惊心。黑白的虚糊,看不清。

非是。水 (田野/图)

非是。鸟 (田野/图)

非是。山 (田野/图)

非是。蜓 (田野/图)

非是。树 (田野/图)

田野的作品始终充溢着一种古典的美,这些作品与田野的心理密码形影不离,他们穿越表现与被表现的壁垒,一方面呈现出作品气质与当下流行趣味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因“了无意义”的悖离而产生了与这个时代毫不相干而又有所干预的关联。作品一以贯之的细腻、敏感、伤怀、无奈、阴霾、沉闷、张力、孤独感、末世感,在那些平静的画面里彰显了沉稳的爆发力。视觉惊艳处往往令人酸楚难捱,手足无措,那诗意并且哀伤的基调,那精妙并且粗犷的构成,那柔靡并且放浪的语言,无不为田野的影像增添了鲜有的美学意味。

田野以看戏的角度看世事,既保持旁观者的清醒,又饶有兴致。他展示人物,让读者看一张没有表情的脸。这是他常用的视角—周边虚糊,是曝光过程的特殊处理,既是我们对日常晃眼而过的时日印象特征,也是梦境的特质。在经过了之后再回头审视,发现一生当中,竟然有很多这样无意识的时段。正是这些无意识时段的底色,让留下痕迹的时刻再一次弥散出个中滋味。

正如摄影理论家李书玉所评价的那样,“田野的影像是晦暗的或者说暧昧的,但却是很有魅力的,并且是一种具有思想深度的感性魅力,田野的影像在提醒我们,当给出事关未来的看法时不要过于凭借自己的知识,即田野的影像叙述了一种思想抉择的困境:我们总要选择未来,但我们不知道哪种未来是更好的。”

 

田野 1962年出生于河南,著名当代艺术家。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