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秀才”与“学究”的千古难题

自近代讨论废科举以来,以八股文为主的考试方式是否选拔出了好的人才,一直存在争议。这确实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究竟培养和选拔“秀才”还是“学究”,是个千古未能解决的大问题。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郭嘉越

究竟培养和选拔“秀才”还是“学究”,是个千古未能解决的大问题。

自孔子后直到晚清,中国士人最向往的政治模式,或可以说是一种士治的“民主”。其理想型的状况,借用林肯的表述,即是“of the emperors,by the scholars, for the people(王有,士治,民享)”。同时通过考试选官的科举制,以保障上升性社会变动的开放,使任何编户齐民,只要能通过一定层次的考试,就可以担任一定级别的官员。这样一种“布衣卿相”的梦想,曾是乡村农业中产阶级的持续希望和追求。

科举的具体考试方式,历代迭有变迁。唐代的考试还有明法、明算等实用科目,但也有明显的“先文学而后政事&r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