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楼影院】移动迷宫:急于飞向靶心的箭,只能走走肾上腺

在《饥饿游戏》、《分歧者》与《移动迷宫》之后,“反乌托邦”的概念作为一种故事模式大概已被不少新世纪青少年观众所接受。追溯“反乌托邦”题材在电影与文学史上的流变,编剧工业化和技术发展令此种叙事模式有了新的体貌,它洋溢着叛逆、好奇、不安的青春荷尔蒙,也跳动着无法抹去的娱乐秀气息。

(来自豆瓣/图)

在《饥饿游戏》、《分歧者》与《移动迷宫》之后,“反乌托邦”的概念作为一种故事模式大概已被不少新世纪青少年观众所接受。追溯“反乌托邦”题材在电影与文学史上的流变,编剧工业化和技术发展令此种叙事模式有了新的体貌,它洋溢着叛逆、好奇、不安的青春荷尔蒙,也跳动着无法抹去的娱乐秀气息。

十五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虚构了“乌托邦”世界。这个理想社会拥有完美的统一秩序,富足稳定,在彻底共产中自行运转,人性恶与犯罪被消除。文学史经典“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扎米亚金1924)、《美丽新世界》(赫胥黎1931)和《1984》(奥威尔1948)则从乌托邦理想内部消解了这一空想,构建了一种制度泯灭人性的反面社会:高度集权,完美控制,个性消除、绝对技术理性、温顺服从,信息不对称。《我们》的未来社会里,个体成为编号组织的无名者,在整齐划一的秩序中按统治者意志运行,连性交也需按照国家分配去执行。《美丽新世界》中温饱淫欲皆可满足的无痛社会里,人从胚胎时期就接受条件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