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棉花的人 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遗憾

“如果按设想实现,拍摄的也许是另一个故事。”周浩知道,遗憾也是纪录片的一部分:“‘中国制造’下的普通中国人到底什么样,至少在这个故事里,我用我能记录下来的素材,完成我的解读,也就够了。”

责任编辑:李晓婷 李宏宇 实习生 周鑫 姚家怡 何艾琳

新疆的棉农冶文骏拥有一片棉田,每年收获季节,会有来自外省的“拾花工”为他摘棉花,但他的收入也不高,《棉花》中,一直乐呵呵的他坐在地里抱怨:“农民不过就是为企业卖命的。” (周浩供图/图)

“我的获奖感言是不是显得有点怪?”2014年11月22日,第51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导演周浩凭《棉花》得到最佳纪录片奖。颁奖过后,他还是有点在意。

他的获奖感言说得极简短:“这半年经历了很多事。有朋友答应要跟我来的,但是来不了。”台下星光熠熠,坐着巩俐、陈冲、桂纶镁、陈建斌……可没多少人懂这话的意思。

八年间,周浩拍完和正在拍摄的纪录片作品,超过十部,大部分都有这位朋友的帮助,其中包括《棉花》和2005年香港金像奖最佳人道主义纪录片《高三》。

和大部分独立纪录片一样,《棉花》只在国内做过几场小型放映,看过的人不多。金马奖颁布,有网站迅速来谈《棉花》的独播,价格不算太高,但对一个独立纪录片导演来说,已有吸引力。也有朋友跟周浩商量,把《棉花》带去香港发行。2013年的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看见台湾》,曾在台湾卖到1.4亿台币票房,在香港上映时也场场爆满。《棉花》不做这样的奢想,但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见”。

也让你老公看看你有多辛苦

2005年,周浩已经拍完了成名作《厚街》和金像奖作品《高三》。新闻里频繁出现的“摘棉大迁徙”攫取了他的注意:每年中秋过后,上百万的“拾花工”,从河南、甘肃、四川、陕西等地,被一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