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式微,文物救场小城一怒为汉墓

盱眙县对大云山汉墓寄予厚望,他们计划建设的博物馆是“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但是,如果博物馆里没有文物,游客来看什么?

责任编辑:鞠靖 实习生 阿梅 王欢

考古人员在大云山发掘出来的文物,如今寄托了盱眙人的希望。 (周海军/图)

编者按

特色和资源常被认为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特色也要创造特色,依靠“龙虾经济”声名鹊起的江苏省盱眙县正是这样的典型。对于这样的地方,新近的重大考古发现意味着什么是显而易见的。一方是负有发掘、整理、保护文物职责的文物保护部门,一方是视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地方政府,此前人们看到的更多是保护与破坏的冲突,而这次,双方冲突的焦点是“归谁所有”。

南京博物院要把文物运走检测、修复、整理,而盱眙县则担心文物一去不回,二者的矛盾直接导致了“警察抓保安”的闹剧。

盱眙县对大云山汉墓寄予厚望,他们计划建设的博物馆是“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但是,如果博物馆里没有文物,游客来看什么?

谁也不会想到,存放在盱眙县博物馆的大云山汉墓出土文物会让南京博物院与盱眙县大动干戈。

2014年11月底,15名南京博物院的保安,驱车143公里,前往苏北县城盱眙。他们的任务是将存放在该县博物馆库房的一批漆器文物运回南京。

那批漆器,是盱眙县城外30公里的大云山汉墓出土的众多文物的一部分,约2000件。

这可能是这些保安们从来不曾碰到的场景:在博物馆现场,数十名本地人将他们阻截包围,不让他们运走文物。事后盱眙官方坚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阻截者“都是附近的村民”。

县里的特警很快赶到控制了局面,15名保安被带走调查,扣留数十小时后放回了南京。“警察抓走了保安”的消息不胫而走。

这已经是南博和当地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一切都是为了大云山的文物。

古墓出,是非起

在盱眙,距离县城30公里的大云山,一直是盗墓贼的乐园。2009年,一伙盗墓贼在大云山山顶挖掘时,意外丧命4人,惊动了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与此同时,南京博物院在文物市场发现了一件金缕玉衣,金丝完整,玉片规则,是不可多得的“国宝”,考古人员考证发现这件金缕玉衣出自大云山。

2009年年底开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考古所)与盱眙县政府合作,开始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

在考古所副所长李则斌记忆里,双方最初的协议中写明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但盱眙大云山汉王陵文物保护管理所(简称大云山文管所)所长金山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则说,协议现在看来有很多瑕疵,“当时双方没有明确最终的文物分配”。当时谁也不知道是否能挖出文物、最终又能挖出多少文物,协议中自然也无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