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中国机会”戛纳电影节里的中国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市场,我们必须和它发生关联。”新上任的戛纳电影节主席皮埃尔·莱斯库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责任编辑:李晓婷 袁蕾

戛纳电影节期间,中国的两部电影《李娜》和《封神》分别登上了电影节的主力刊物《好莱坞报道者》(左)和《银幕》(右)的封面。 (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图)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市场,我们必须和它发生关联。”新上任的戛纳电影节主席皮埃尔·莱斯库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5年5月13日,第68届戛纳电影节拉开帷幕。这11天,“中国”都是一个热词,尽管这些热闹和电影本身没有多大关系: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主办的“中国电影之夜”,在酒店私人海滩用香槟美食招待贵宾,号称所有出席电影节的中国名流、明星都会到场,“电影之夜”的邀请函被传炒到200欧元一张;另一个酒店私人海滩,“中国电影峰会”也首次在电影节期间辟专场,持续三天,请来中、法的院线方、投资人代表,讨论主题围绕“中国机会”。来自戛纳电影市场的数据,欧洲经济低迷,欧洲买家整体数量下滑,而注册电影市场的中国买家的数量比2014年上升了40%。

除了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影片——侯孝贤的《聂隐娘》和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国内对戛纳电影节最热门的讨论就是开幕式上的“红毯女星”。其中尤以穿着红绿“东北大棉袄”的女星张馨予为甚。她代言了一款网游,网游公司花钱帮她买到了开幕式的入场券。

但“东北大棉袄”们在三本电影节的主力刊物:《好莱坞报道者》、《银幕》和《综艺》上,找不到丝毫踪迹。好莱坞女星娜塔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