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逃过“股灾”从港股A股化到A股港股化

三天之后,政府未出一手,市场自身迅速反应,这场因A股暴跌和希腊危机而引发的“港股风暴”得以迅速平息。

责任编辑:舒眉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刘慧敏

2015年7月9日,香港证券交易所。在此前两天恒生指数创下空前跌幅后,港股在当日出现报复性大反弹。 (CFP/图)

7月6日到7月8日,港股暴跌,一天即完成了A股三周30%的跌幅。

三天之后,政府未出一手,市场自身迅速反应,这场因A股暴跌和希腊危机而引发的“港股风暴”得以迅速平息。

这场“风暴”,正是开放中的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融合过程中的“预演”。

2015年7月22日,中国首家合资券商——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拟募资10亿美元(约合77.5亿港元),并最快于9月上市。这意味着在近一个月的A股“救市风暴”之后,港股市场已经迅速完成调整,并开始承担起包括市场化融资在内的各项市场功能。

与此同时,经历多次金融危机的香港股市,在这一轮A股“杠杆牛市”中的表现也赢得了各方的赞誉:从早期投资者对市场热点的审慎估值,到后期指数暴跌期间市场各方的冷静应对与操作,均体现出国际化证券市场成熟的市场心态与管理规范。

身处A股“杠杆牛市”漩涡中心的投资者们不知道的是,在这一成熟的市场机制背后,香港市场中的本土和国际投资者们,也曾为A股资金所带来的市场变化而“大吃一惊”。

随着沪港通所带来的“市场互通”效应,大规模南下的A股资金在资本来源多元化的香港股市中形成了一股异军突起的资本效应,以至于在港股市场中迅速流行起一个新术语:港A股。

“所谓港A股,大致对应的是具有A股炒作概念的香港上市股票,比如互联网+、环保能源、影视传媒等等。”招银国际(香港)投资董事郑磊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

在最近刚刚完成港股A股化研究专著的郑磊看来,在过去几个月中让香港本土投资者也“看不懂”的股市行情,是一波典型的“港A股行情”。

这场内地投资者在港股的“遭遇”,正是开放中的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融合过程中的“预演”:其间所呈现的不同市场结构与机制下投资者理念与风格的碰撞,以及港股市场机制在其中的应对与调整经验,对中国金融与资本市场未来的改革路径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

飞来的大时代

扣除了金融和石油石化两大权重板块后,A股平均价格竟比H股要贵120%。

复活节长假后的第一天(4月8日),此前近5个月不愠不火的恒生指数突然跳空高开近千点,同时港股交易额一举创下了2500亿港元的历史记录。之后恒指连续8日上涨,连续6日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一举突破28000点高位。

“港股大时代仿佛重临!”投资银行家温天纳在专栏文章中惊呼,并认为此次行情的启动,跟3月底中国证监会突然开放没有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公募资金参与港股通,“变相开放万亿规模资金南下”的市场预期有关。

但在郑磊看来,这一波行情是内地散户投资者和前期进入港股市场的机构“先头部队”所共同推动的“抢筹行情”。

&ldquo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