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费时费力又费钱皖北农村“禁烧”账本

2015年6月12日,合(合肥)徐(徐州)高速路段前后多辆车相撞,事故造成1人死亡,12人受伤。而事故的罪魁祸首,是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阻挡了司机视线。因禁烧不力,安徽宿州8个乡镇14名党政一把手被免。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冯乐乐

每年从5月初持续到7月中下旬的夏季禁烧都被列为宿州市政府上半年的重点工作,近两年愈发严格。 (CFP/图)

2015年6月12日,合(合肥)徐(徐州)高速路段前后多辆车相撞,事故造成1人死亡,12人受伤。而事故的罪魁祸首,是焚烧秸秆产生的烟雾阻挡了司机视线。

因禁烧不力,安徽宿州8个乡镇14名党政一把手被免。

单靠堵和罚,并不能杜绝焚烧。如果有一天,农民们每年都能从秸秆中获得可观的利润,那么自然不会烧它了。

138天,是徐风(化名)当一把手的天数。因为禁烧不力,他被免职。未免之前,徐是安徽省宿州市大店镇的镇委书记。和他一样处于这场禁烧问责风暴中心的,还有该市其他8个乡镇的14位党政一把手。

让他们丢了乌纱帽的,是他们头顶的监测卫星。据卫星探测显示,这8个乡镇秸秆焚烧火点共计19个,除1个火点的乡镇党、政一把手被停职外,其他乡镇党政一把手均被免职。

在外读大学的边媛对家乡宿州6、7月的这种天气变化印象深刻:“到了傍晚,天都是橙黄色的,空气里弥漫着烧焦的味道,就像姥姥家的大厨房。”

不只是边媛家乡所在的这座皖北小城,所有黄淮地区冬小麦的主产区,涉及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的部分地区,每到6月夏收时节,城市、乡村,弥漫的都是同一种味道,它源自麦秸焚烧。自从燃气取代秸秆为乡村提供生活能源之后,集中焚烧就成了秸秆的归宿。

因呛人的烟味影响了出行,秸秆焚烧终究引发了城市居民的抵制,禁烧刻不容缓,然而,根治它却成为各地政府的难题。

以宿州市为例,每年从5月初持续到7月中下旬的夏季禁烧都被列为市政府上半年的重点工作,近两年愈发严格,从2014年开始,当地禁烧工作开始实行工作保证金制度,到了今年,除乡镇要向区政府缴纳10万元保证金外,23个乡镇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派出所所长每人分别缴纳2万元、1万元、5000元保证金,乡镇出现第一个火点,扣除全额保证金,以后再出现的火点按每个火点2万元追加禁烧工作保证金。然而禁烧难题非一日之寒,尽管将禁烧成绩与乡镇财政甚至干部个人腰包直接挂钩,但秸秆焚烧依然得不到根治。

“年年禁烧,年年烧尽”

徐风所在的大店镇,是宿州市最大的镇,8万人口,23万亩麦地,禁烧多年,尽管政府宣传禁烧,增加农机投资,进行督查暗访,包保到户,甚至实行严格的工作保证金制度和问责制,招数用尽,依然每年都没能逃过秸秆焚烧这一劫,被调侃为:“年年禁烧,年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