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出水,还是魂归大海 致远舰身后事

作为民族记忆中无法绕过的一块伤疤,邓世昌与“致远舰”俨然已成为国人甲午情结的象征。沉积已久的,不仅是这艘百年战舰,还有“民族魂”、历史研究价值、旅游经济效益、地方利益……

责任编辑:冯翔 实习生 潘章帅 闵珍琪

2015年10月4日,在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共同组织的水下考古行动中,又出水一批来自“丹东一号”的水下文物。此前,“丹东一号”已被判断为是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 (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图)

作为民族记忆中无法绕过的一块伤疤,邓世昌与“致远舰”俨然已成为国人甲午情结的象征。

从上世纪到本世纪,各色人等曾多次试图打捞致远舰,均以失败告终。2013年辽宁丹东港扩建时的一次发现,沉没百年的致远舰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呼之欲出。

在海底沉积已久的,不仅是这艘百年战舰,还有各方聚焦的“民族魂”、历史研究价值、旅游经济效益、地方利益……

只有瓷片记忆深刻。121年前的炮火激荡中,一只白瓷餐盘随船沉入海底,在黑暗和冰冷中沉沉睡去。直到2015年9月,水下考古人员从海水中捞出几块陶瓷残片,拼凑成一个明净锃亮的圆形餐盘,盘中篆书豁然可辨——“致远”。

旋即,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确认沉船为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

1894年9月17日,辽宁丹东大东沟海域,中日舰队狭路相逢展开激战。北洋海军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艘战舰沉没,数百将士殉难。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致远舰舰长邓世昌。百年来,他的名字家喻户晓。

作为民族记忆中无法绕过的一块伤疤,致远舰俨然已成为国人甲午情结的象征。从上世纪到本世纪,各色人等曾多次试图打捞致远舰,均失败而终。

直到辽宁一家民营企业的主动介入,沉没百年的致远舰才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呼之欲出。沉积已久的,不仅是这艘百年战舰,还有“民族魂”、历史研究价值、旅游经济效益、地方利益……

“别有用心”的意外

2015年10月11日,辽宁丹东。无垠的黄海边停泊着一艘修长的“军舰”。细看,它的“主炮”“副炮”已安装完毕,工人们正在舰上铺设甲板。

“这只是一个展品模型。它可以让游客亲临当年官兵作战生活的场景。船没有配备动力,不能航行。”当地船厂一名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

这艘模型,仿造自当年北洋海军的致远舰,由丹东当地几家企业出资建造。它的“真身”,那艘英国制造、邓世昌指挥的清代战舰,此刻正静静地躺在冰冷的海水中,已有121年。今年,国家文物局的水下考古队捞起了它身上的120多件文物,包括船体构件、武器、个人物品三大类,其中有一个刻有“致远”篆字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