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夺万科 世界最大房企成为资本市场之饵

通过连续剧式的控制权争夺战,围观者第一次亲眼目睹金融资本的力量——百亿理财资金,经过层层包装成为“收购炮弹”;总资产6000亿的世界最大房企,如此脆弱。

责任编辑:顾策 苏永通

三十多年来,这是王石第二次遭遇万科控制权之争。 (南方周末记者 冯飞/图)

通过连续剧式的控制权争夺战,围观者第一次亲眼目睹金融资本的力量——百亿理财资金,经过层层包装成为“收购炮弹”;总资产6000亿的世界最大房企,如此脆弱。

在金融混业渐成趋势背景下,各路资本围剿上市公司股权的浪潮早已袭来。宝能系即便退了,还会有新的狩猎者接踵而至。

保险企业成为新的超级资本玩家,一旦资金链告急,将带来巨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体量庞大且不断加杠杆的金钱游戏,应尽快、全面纳入监管视野。

“不欢迎”。

2015年12月17日晚,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石对“宝能系”正式宣战。这场明星企业家与金融大鳄之间的企业控制权之战,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王石之所以站出来,是因为危机已迫在眉睫。此前两周内,“宝能系”旗下企业钜盛华动用7个资管计划,以近百亿元巨资一举在二级市场揽下4.97%万科(000002.SZ)股权,持股比例上升至22.45%。

而港交所披露的文件显示,钜盛华12月15日再次买入1.184亿股万科股份,耗资约23.35亿元。此举令钜盛华以及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合计占有万科股份继续升至23.52%。

紧接着,12月17日、18日上午,另一家险企安邦保险也大举增持万科股份,令其持有的万科A股股权比例达到7.01%,相当于万科总股份的6.18%。虽然安邦来意不明,并不能算宝能系的一致行动人,但两家总持股比例已经接近30%,足以令人担心。

不仅三成股权旁落人手,万科股价也被推高到24.43元的危险高位——在过去七八年时间里,万科的股价大都在个位数徘徊,最高不超过15元。

12月18日下午,万科以重大资产重组为由紧急停牌,将战事打断一个月。

此时,在这场“三国杀”中,骑墙观望的安邦保险成为关键角色。根据公开资料,万科管理层这方所持万科股份为20.64%(其中包括万科原大股东华润的15.29%、刘元生的1.21%及万科盈安合伙持有的4.14%),宝能系握有万科股份为23.52%。很显然,持有6.18%万科股份的安邦无论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就会获胜。

12月23日晚近12点,安邦终于表态。万科、安邦在各自网站发表结盟声明,万科称欢迎安邦成为重要股东,安邦则表态积极支持万科发展。双方联手,真心或是假意?尚不可知。这场股权争夺战变得越发扑朔迷离。

其实这样的股权大战并不算一件新鲜事。保险公司围剿上市公司股权的浪潮早已铺天盖地袭来。自2014年以来,宝能系旗下企业已举牌或参股华侨城、中炬高新等近10家上市公司,更在今年7月开始的“险资举牌”热潮中四度举牌成为中炬高新第一大股东。生命人寿、安邦保险更是如法炮制,在二级市场频频举牌,“扫货”式收购上市公司。

对万科来说,警报早在一年半以前就已拉响。2014年年初,就有金融机构上门沟通,透露出收购万科股权的意向。万科总裁郁亮迅速在内部发起了事业合伙人计划,增持万科股份,以弥补万科一直以来股权分散的漏洞(其第一大股东华润长期仅握有15%的万科股权)。

这场连续剧式的“宝万之战”如此引人注目,在于观众第一次亲眼目睹金融资本的力量——作为总资产达6000亿之巨的世界最大房企,万科在宝能系的攻击下竟如此脆弱。而这场暂时转入暗战的争斗,也留下了诸多疑团和悬念。

既然万科管理层早已未雨绸缪,但为何一直未能实施一劳永逸的方案,以致“野蛮人”最终破门而入?宝能系以赌徒般的孤注一掷争夺万科控制权,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动如此巨额的资金?在宝能系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