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走进互联网金融骗局 送你一瓶油,还你一个坑

送油送锅、免费旅游、亲戚推荐、高利率、媒体广告轰炸,对于中老年投资人来说,这都是让他们陷入互联网金融骗局的有效手段。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郭悦 朱丽惠

2016年1月19日,中国广州,正午时分,在淘金社区某茶楼用餐、阅读财经报纸的退休市民。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送油送锅、免费旅游、亲戚推荐、高利率、媒体广告轰炸,对于中老年投资人来说,这都是让他们陷入互联网金融骗局的有效手段。

这些中老年投资者不懂互联网,也无处获得基本的投资者教育。面对高利率的诱惑,他们更愿意相信电视广告、亲戚朋友,而不是将投资决策建基于常识。

投十个,爆一个

即使大半辈子在投资领域战功卓著,王玲仍是踩中了互联网金融的一颗“雷”。

2015年12月,一家P2P公司涉案被查,她因此损失了近两万元,在QQ群痛诉的人当中,她只算是擦破了一点皮,但打破了她以往的“不败”战绩。

从2013年开始,以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得如火如荼,也乱象频生。它把民间金融的脆弱以互联网为媒介摊在了台面上。

据网贷之家统计,截至2015年12月,P2P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达到3858家,其中问题平台总量1263家。也就是说,遍及全国的网贷公司,每三家中就有一家出了问题。

以此为参照,浸润该行业两年的王玲投资了十五家平台,倒掉一家,已经算是头脑灵活、眼光机敏的投资人了。

王玲家住安徽宣城,从保险公司退休后,就开始接触P2P行业,曾在当地的两家P2P公司当过业务员。“第一家产品的年化率7.2%,比银行存款高、比国债高,就够了,我不是很贪婪。”她说,“后来我发现它里面有资金池,就走了。”

此后,一位被称作“袁总”的人找她加入另一家P2P公司。此人之前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副总,王玲认识他很多年,但不熟,“这个人为人不咋地,我不怎么信任他”。

2015年7月,这家P2P公司的宣城分公司成立,袁任一把手,找王玲去做业务员,主要是拉客户,零底薪。王玲去开过会,后来还是拒绝了。

“我又不太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再说就让我当个业务员或者小官,我才不干呢。如果让我当大官,也许我就上当了,就要被逮起来了。”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但回来后,她还是下载了这家公司的App,投了不到两万块钱进去。

王玲看到中央电视台也在播它的广告,更是放下心来,在银行工作快四十年的丈夫看了广告,也觉得能搞。如今出事以后,王玲并不怎么责怪电视台,“它是不是诈骗,谁又能判断呢?那么大的企业摆在那儿,谁又能不相信呢?”

因为始终在金融业工作,王玲知道以目前的经济形势,难以支撑近15%的年化收益率。她想,给客户的利息那么高,运营成本又那么高,哪个小微企业能承受那么高的利息?

但质疑归质疑,她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策。就像在此轮采访中,南方周末记者接触到的投资人几乎都没有从基本常识去考虑问题。他们投资互联网金融,借以判断的都是与金融本身无关的因素。

让王玲产生怀疑的,是这个P2P公司的软件界面。她觉得“憋屈”,验证码小到不把脸贴上去、打着特别亮的灯就看不到的地步。因为这点,她没再敢多投钱。

12月8日,该平台宣布被调查而停业后,王玲给袁总打过电话,对方还只是说,“没事儿,就像银行一样,银行不也经常有工作组来查吗?”

与众多不熟悉金融和投资的同龄人相比,王玲算是比较专业的投资人了。在她的P2P投资篮中,有15家平台,都是相关机构评出的全国前百强。余额宝她已经不玩了,利息太低,只零星存点钱在里面转账和消费。

2015年上半年,她也玩过股票,下半年就不玩了。她觉得“玩股票对老年人不好”,波动太大,投个几万块钱又没多大意思。

她准备下一步买黄金,以后交给孙女。除了国债,她的钱没存过银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