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院】故宫24小时

故宫博物院所有人上班第一件事是打够这一天要喝的开水。故宫内的古建筑里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比如电热水壶。院内设有三处开水房,有的办公室要骑车一里路才能打上开水。

责任编辑:袁蕾 李晓婷

 

耿宝昌今年94岁,是故宫博物院内定的四大“永不退休”专家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单士元、徐邦达、冯先铭,都已作古。 (南方周末记者 赵程晖/图)

故宫博物院安保部门是最早就位的,过了七点,博物院馆员陆续进宫上班。所有人上班第一件事是打够这一天要喝的开水。在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防火是第一要务,故宫内的古建筑里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比如电热水壶。院内设有三处开水房,有的办公室要骑车一里路才能打上开水。饮水机使用加热功能时,功率也不小,因此也在禁用电器之列。

故宫展厅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黑乎乎的,就是因为不敢使用照明——担心着火,直到有了冷光源技术,黑暗的展厅这才得以在光亮中示人。

都说自己在“冷宫”

故宫西北角楼下边,过去是紫禁城中的城隍庙。故宫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所长王素在院里的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古文献研究所研究的,可能是最冷门的故宫馆藏。比如甲骨,故宫收藏甲骨22463片,数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之后,排世界第三。馆藏青铜器铭文、石刻碑帖、明清尺牍、古籍图书和敦煌吐鲁番文献等等,也在古文献所研究的范围内。

“甲骨学现在处于比较衰落的地位。”王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甲骨学近年研究热度下降,因为缺乏新材料——全世界的甲骨据统计是15万片。但这15万片甲骨并没有全部公布,没有公布的大头就在故宫,“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它整理公布,给学术界用”。

22463片,这个数字来自已故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为编《甲骨文合集》,胡厚宣在1965年到1974年两次到故宫拓印甲骨,1974年那次,他在故宫库房清点出这个数字,1984年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公布。“当时甲骨学界非常振奋,都想来看,一到故宫来,故宫说我们这个账上只有4740片。”王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故宫藏甲骨是1949年以后国家文物局拨交的。主要是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的收藏近两万片,以及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马衡的捐赠。于是业内一时风传,这批甲骨让故宫弄丢了。“其实是绝大部分没有编目,查的时候甲骨都在。但你得把它整理出来,大家才能相信它在。”王素说。

所有故宫藏甲骨的编目、摄影、拓片、模文,全在一间文物库房里完成。资讯信息部的摄影师每天下库半天,拍摄40片甲骨,“一张片子可能就是80兆。”王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甲骨易碎,这个工作很有难度,做拓片请的都是国内的顶尖高手。

故宫研究院成立了两年,是构建“学术故宫体系”的起步,目前下设一个故宫博物院研究室、14个研究所、一个30人的博士工作站。研究院院长是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图书馆的人在寿安宫办公。朱赛虹1977年进故宫,从善本修复、书版和善本除尘清点、整理编目等,到后来的数字化、特藏文献开发、举办展览等,做过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她半开玩笑地说,“故宫人都知道西部宫殿包括寿安宫是冷宫,图书馆工作也是坐冷板凳的工作。我是随侍在古籍身边,古籍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紫禁城内廷西侧的寿安宫,是皇太后的寝宫之一,明朝时候住过任圣皇太后、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清朝乾隆皇帝的母亲也曾在此居住。“所以这个地方是金砖地面。”故宫图书馆副馆长向斯坐在办公桌前,指着脚下乌亮的砖面。自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这里就被辟为图书馆,直到今天。

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是整理古籍善本和编目,做成书目索引,为故宫内外的研究者服务。前任馆长朱赛虹介绍:“基础编目包括著录古籍书名、卷数、责任者、版本,详细编目则有几十项甚至上百项描述,像有没有题跋、行款如何、钤了什么印章等等。故宫图书馆藏有古籍35万余册,其中属于善本特藏的近20万册;另有武英殿修书处等处的雕版24万余块。对这60万件文物进行除尘、整理、登记、著录、鉴定,再按文物等级定级等等,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r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