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两会特别报道】协商民主或成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径 全国政协重启“双周座谈”这三年

为确保协商成效,每次座谈会召开时,国家相关部委的负责人要到场与委员对话,直接听取意见,为相关建议“落地”开辟便捷通道。

责任编辑:李梁 苏永通

2016年3月1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抵京。当日是政协委员报到的第一天。(视觉中国/图)

又到两会时间。今天,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本组专题带你透过两会细节,读懂中国特色民主制度。

“核电和清洁能源发展”座谈会上,分成“挺核派”和“反核派”两派。争到激烈处,主持会议的俞正声笑着维持秩序:“我们是只交锋,不争吵。”

为确保协商成效,每次座谈会召开时,国家相关部委的负责人要到场与委员对话,直接听取意见,为相关建议“落地”开辟便捷通道。

“政协的职能是协商,是给你提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

2016年1月21日,全国政协礼堂,面对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顺丰速运董事长王卫直言不讳地道出他对快递业的担忧:对快件实行“100%管控”,会让快递企业变成“一种类型的病人”,所有企业都要“吃药”,势必会影响行业发展。

当天,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了一场“双周协商座谈会”,主题是为快递条例的制定建言献策,除了二十多名全国政协委员,王卫作为行业代表,也应邀参加。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中共十八大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协商民主”后,本届(十二届)全国政协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举措。自2013年10月22日起,已举行46次,每隔一周在周四下午举行。

“双周协商座谈会”,其传统可追溯到始于1950年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发起的“双周座谈会”, “文革”开始后被迫中止,直到2013年重启。

此番重启有继承,也有创新。就发起主体来看,当时由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发起,现在则由中共领导的全国政协发起。

传承但不照搬“神仙会”

每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地点都固定在全国政协礼堂,与一般的会议不同,会场不设主席台,而是摆放了一张椭圆形的桌子,供大家围坐。

兼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的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说,会议一般都是在隔周四的下午三点召开,由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2015年7月2日,第34次座谈会的主题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相关法律问题与对策”,何丕洁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了那次座谈会。

“俞正声主席在开场中说了当天要重点讨论哪些问题之后,大家就开始讨论了。”何丕洁注意到,主要是委员和应邀出席的专家在说,俞正声偶有插话,他特别希望有互动。大家发言结束后还进行了深入探讨,“不像有的大会发言,与会者把话讲一遍就散会了。”他也发现现场气氛比较活跃,大家着装也多是便装,比较随意。

另一位曾参加过双周协商座谈的委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座谈会发言大家都很踊跃,快结束时,还出现了抢话筒的现象。看到委员们争抢发言,话筒都顾不上用,俞正声让大家“再说一个”,他还笑着说,“大家说发言机会难得,是在批评我,因为我与大家见得少。”

关于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定位,俞正声在2013年10月22日召开的首次座谈会上解释:“通过定期邀请各界别委员主要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使双周协商座谈会成为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协调关系、凝心聚力的协商平台。”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双周协商座谈会传统,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政协的“双周座谈会”。195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