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古人为什么重农抑商

不能仅从直接获“利”多少的物质角度来计算,还要考虑其他方面的轻重缓急。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李峥

不能仅从直接获“利”多少的物质角度来计算,还要考虑其他方面的轻重缓急。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一个基本的倾向,既是农业社会的习惯思维,也有其发展历程。

古代本有“工贾食官”的传统,孟子曾说,“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这样的工匠贾人多近于官奴,身份很低贱。而工贾之事也是鄙事、贱事,贵族既不愿参与,大概也不得参与。秦汉时诏令律条中常将贾人与罪人、赘婿等同列,作为卑贱而国家可征发的社群,就是上述传统的遗存。

但春秋战国本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晚周的一大变化,是贵族制的崩溃。用通俗的话说,孔子一个最持久的贡献,或即提出了以文化代替血缘的高贵思路,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一个通过读书而确立其地位的精神贵族,为社会所供养。而贵族体制的崩溃也带来思想和行为的解放,使一些商贾有很大的发展,甚至可以身居相位。孔子就曾用“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来解释其超过一般人的能力(这里当然有谦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