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蝶

2016年3月,国家首次启动蝴蝶观测计划,准备收集10年间110余个样区的蝴蝶观测数据,以监测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化。在此之前,中国已有一批学者,走在了孤独的寻蝶路上。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王倩 赵雅

(农健/图)

2016年3月,国家首次启动蝴蝶观测计划,准备收集10年间110余个样区的蝴蝶观测数据,以监测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变化。在此之前,中国已有一批学者,走在了孤独的寻蝶路上。

秦岭南麓丹江流域,骄阳炙烤,房丽君走在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汗水簌簌流下,浸湿了衣服和背包。她小心翼翼地拿着记录本,一边看路,一边寻着四周纷飞的蝴蝶,记录下这类物种的种类与数量。

这是这位陕西省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寻常的一天。十几年间周而复始,从初春到深秋,往返在秦岭葱郁山脉之间,如大树记载着年轮般,记下了蝴蝶消长变迁的轨迹。

“许多珍稀蝶类,如中华虎凤蝶、太白虎凤蝶消逝在这片土地上。早些年还能看到的蝴蝶,后来再去调查就没有见到了。”

这是中国寻蝶者的日常剪影。2016年3月,国家首次把一类昆虫——蝴蝶作为指示动物纳入观测,反映外在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着手建立全国范围的观测点。

国际上最早在1970年代开始长期系统监测蝴蝶,而中国现在正处在蹒跚起步期。在全球挽救生物多样性的背景下,这是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这盘棋中挪动的一小步,但对整个中国昆虫界却是一大步。

启动

在“中国蝴蝶监测网”QQ群里,李朝晖向朋友报行踪:“我比你早到,已经过了济南了。”

这是2016年7月3日下午3点的信息,李朝晖正在赶往全国蝴蝶观测野外鉴定技术(北方样区)培训班的路途上,等待他的是一场同行者的聚会。

李朝晖是全国蝴蝶观测项目的特约专家,也是全国蝴蝶观测江苏样区负责人。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为全国蝴蝶观测项目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等参加单位开展样区观测,每年召开的培训班,是为了使样区、样线(指观测者在观测样地内选定的一条路线)以及观测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

这一国家计划准备收集此后10年乃至更长时间,全国范围内的蝴蝶观测数据。据2014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蝴蝶)》,其目的是在分析生境变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对蝴蝶多样性产生的影响,提出适应性管理措施等。

“我们本着保护性原则,尽量以保护性观测为主,这样就不会因为大量采样而影响自然环境中的蝴蝶种群数量。”环保部南京所助理研究员马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