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亿不良贷款压顶 银行花式去坏账

了将不良贷款移出资产负债表,焦头烂额的银行求诸资产证券化,或国企、央企等接盘者;借款企业则利用规则漏洞,千方百计通过虚假的租赁合同、迂回重组等方式逃债;地方政府手中也有融资平台、地方AMC等可资利用。

责任编辑:冯禹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曾玉

2016年5月,由中国银行发起的“中誉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标志着自2008年以来暂停的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式重启。(视觉中国/图)

为了将不良贷款移出资产负债表,焦头烂额的银行求诸资产证券化,或国企、央企等接盘者;借款企业则利用规则漏洞,千方百计通过虚假的租赁合同、迂回重组等方式逃债;地方政府手中也有融资平台、地方AMC等可资利用。

在央企、国企大规模合并重组的国资改革背景下,为了避免“被合并”,许多央企、国企都有并购资产以“做大盘子”的需求,眼下的不良资产正是一顿性价比极高的盛宴。

庞大的银行不良资产正在催生新的市场。

在一轮巨幅信贷扩张后,如今银行坏账率再度回升。

中国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1%,创近七年新高;不良贷款余额接近1.5万亿元,这是继1999年银行剥离1.4万亿不良资产后,又一个超万亿的“大包袱”。

中国商业银行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意味着借款人很可能无法足额偿还借款。除了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余额和占比也在显著增加。近日,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华融集团董事长赖小民公开表示,目前银行业“关注”类贷款已达到三万多亿。

在不良资产接收端,是一门垄断的生意——10户以上的不良贷款只能批量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四大AMC”),以及目前各地成立的29家省级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地方AMC”)。

但与庞大的不良资产规模相比,被垄断的处置渠道已无法满足银行的需求,再加上当前监管层对于银行借通道“假出表”的打击,更加剧了银行不良处置压力。曾经一度形同虚设的资产保全部门如今俨然各大银行的热门岗位,“压力大不大”也成了行业间的问候语。

为了将不良贷款移出资产负债表,焦头烂额的银行求诸资产证券化,或国企、央企、上市公司等接盘者;而不良贷款的借款企业则利用规则漏洞,千方百计通过虚假的租赁合同、迂回重组等方式逃债;想要降低地方债务风险的地方政府,手中也有融资平台、地方AMC等可资利用。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位民资AMC高管向南方周末记者描述眼下被各路资本盯上的银行坏账,“不良资产到了风口上,野蛮人就进来了。”

不良资产证券化

目前发行的两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还远远没有市场化,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难以定价;二是银行清收能力不强。

7月8日,中信建投固定收益公众号挂出消息称,农业银行“农盈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将于近期发行,发行规模30.64亿元。

&l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