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多、资源少,草根NGO筹款有点难 没有资源支持的公益是乌托邦

而那些与民生深切相关且位于偏远地区的公益项目,因落地实施困难、风险大、周期长、花费大、见效慢,易被人冷落。

责任编辑:吕宗恕

解决西部地区环境生态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投入,也需要NGO的帮忙。(视觉中国/图)

编者的话:从9月7日开始,“99公益日”互联网筹款在微博、微信上刷屏。稍早时间,多位公益组织人士均提到一个共同的感受;公益组织想公开募款并不容易,尤其不知名的公益组织更是难上加难。本文试图通过张明琪的筹款困境来呈现草根NGO募款现状,希冀社会各界能关注到这些志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小微公益组织的发展,为它们提供有力支持。

大家乐意做小而安全的公益项目,因为花钱少、见效快。而那些与民生深切相关且位于偏远地区的公益项目,因落地实施困难、风险大、周期长、花费大、见效慢,易被人冷落。

4560元的筹款目标,半年过去还差3222元。这是青海彩门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秘书长张明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016年4月初,已经为“藏区经典阅读公益项目”奔波近一个月的张明琪因为找不到公募资质挂靠,不得不试着在自己的微信和微博上发布了众筹消息,“筹款金额不高,但效果却不理想”。包括为藏区孩子们募集的教材和教具也迟迟没有着落。

为了消除网民疑虑,张明琪实时公示善款接收和使用情况。即便如此,参与这项众筹的网民仍会怀疑“善款到底是不是一对一全部使用到了孩子们身上了”,这让曾在青海省达日县教育局工作的张明琪感到无奈而委屈。他知道,没有官方公益平台的支持,单凭个人影响力,要说服打动这些经历环境各异的助捐人实在有些难。

众筹文案上线一个月,张明琪只筹到了1338元。

遇到同样尴尬的,还有曾经和张明琪有过交集的两位资深媒体公益人。一位曾经为云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倾己所有,另一位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