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把脉】报道同性恋需要联系艾滋病吗?

我们常说“用事实说话”,但事实不等于客观——选择性地陈述事实,反而会非常不客观。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徐凯文

选择性地陈述事实,反而会非常不客观

2016年10月20日的《南方周末》登载了一篇关于同性恋群体的新闻报道——《同性恋“低龄化”现象观察》,笔者看到大标题时就想,正文一定会拨出篇幅来谈同性恋与艾滋病的关联,果然如此。笔者不是针对此篇报道,事实上,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媒体范式”——报道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态时,就一定要提到HIV感染,而报道HIV感染的社会形势时,又一定要提到同性恋群体,仿佛两者有多么紧密的联系。

HIV感染率在性向分布上当然有明显差异,但在其他变量上——比如地域、城乡、学历、性别、种族、收入等等——就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吗?性向是否值得被媒体奉若珍宝来大谈特谈呢?其他变量会带来感染率差异吗?我们以2014年我国HIV的感染者为例来看。(2014年为公开可查的最新数据,来源于国家公共卫生科学数据库、中国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先以性向区别来看,这是媒体最热衷的划分办法。情形严峻的同性恋群体,以5%的人口占比(国际上抽样调查显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