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创始人细数“切肤之痛” 自然保护区:数量挂帅六十年,该改革了

“现在是只顾着做国家公园,对中国自然保护区60年的经验教训没有认真总结。”

责任编辑:何海宁

陈建伟(李欣/图)

由于自然保护区单纯追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错误倾向,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没有得到及时纠正,管理上多头伸手、部门利益冲突升级,对保护区指导不力、投资不足,到本世纪,自然保护区建设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顿状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倒退。

1956年,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如今,全国已建成两千余个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16%,然而却争论不断、风波不止。

2016年,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启动试点,迈出体制改革第一步。

“现在是只顾着做国家公园,对中国自然保护区60年的经验教训没有认真总结。”2016年10月18日,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及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的创始人陈建伟向南方周末记者谈到,对于过去60年中,自然保护区划建依靠地方积极性、数量及面积挂帅、未及时进行分级分类分区管理等弊病,他有“切肤之痛”。

陈建伟曾任原林业部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巡视员。这位“学者型官员”在退休后首次接受媒体专访,作为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希望未来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能少走弯路。

数量上的3次“高潮”

南方周末:60年一路过来,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经过了哪些阶段?

陈建伟:中国自然保护区从零开始,发展到现在这么大规模,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保护区建设总体上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高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56年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后,我国在9年间相继建立了18处自然保护区,除鼎湖山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管理,其余都归林业部管理。这个进程到“文化大革命”被打断,已建设的保护区大部分在低水平上维持或者名存实亡,甚至遭到破坏。这算是起步阶段。

从1979年起,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自然保护区事业开始走上正轨,各地新建如雨后春笋。这一时期,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加上当时中国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些国际环境公约,促使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这是第二高潮阶段,也称发展阶段。

1990年代中后期,经济快速发展也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国家启动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工程,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各主管部门的指导思想也有所转变,开始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各地又陆续新建了一大批自然保护区。

南方周末:那么,现在我们属于哪个阶段?

陈建伟:记得1997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提出,到200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要占国土面积达9%左右,到2010年要达到10%的目标。而实际上早就远远超出规划预期的目标。截至2000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就占国土面积12.4%。2010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已经发展到2541处,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4.7%。每个十年期都比规划目标高出3-4个百分点。

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于自然保护区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