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大家谈:环保不应只是一个空洞口号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国人素质不齐,精心分类丢弃的垃圾,最后又被倒在了一个垃圾车里,垃圾分类真的这么难?

在家中一开水龙头,清水哗啦啦自来,不禁让人疑惑,我们所说的缺水到底“缺”在哪里?

有些野生生物濒临灭绝,是自然规律还是人为所致?它们的灭绝和人类有关系吗?

……

环境保护从不是一句空洞口号,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但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践行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时,却伴随着不少困惑。2016年12月,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携手《南方周末》共同发起#环境大家谈#线上话题讨论,邀请了三位环保“大家”轮流坐镇,围绕这三大环保主题答疑解惑,展开探讨。截止12月25日,仅微博平台的话题阅读量就超过725万, 1100余人参与讨论。

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话题由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坐镇,他勉励说:“垃圾分类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其中特别需要耐心;要想在‘垃圾围城’中突围,坚持和创新,也必不可少。”

网友:目前,中国城市或者小区,有哪些创新或者可借鉴的垃圾分类和回收方式?

张伯驹:中国现在有一些创新和试点。有些以企业(社会企业)形式,如成都的“绿色地球”,通过垃圾分拣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于社区垃圾分类;又如“废宝网”、“盈科再生”等运用物联网方式的试点;还有些以公益组织的方式推动试点,如上海的“爱芬环保”、广州的“宜居广州”等。

网友:中国垃圾管理政策中存在目标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的情况,如垃圾分类减量与大力推动焚烧之间有冲突。焚烧是不是最好的垃圾末端处理方式?如何解决垃圾管理政策冲突问题?

张伯驹:同意你的观察,最近垃圾“十三五”规划就出现了这样的冲突,如将“垃圾进入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同于“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2020年底城镇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等,我认为垃圾“十三五”规划应当进一步充分论证,避免出现政策的大问题。

网友:垃圾跨界倾倒近几年屡禁不止,危废、生活和建筑垃圾都有。有分析认为,直接原因是环境执法监管不到位,企业或个人利欲熏心,根本原因是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不足。你认为该如何对症下药,解决这个问题?

张伯驹:垃圾偷倒黑色产业链的形成,存在着利益驱动,合法处置需要收费,偷倒的成本代价会小很多。城市自身难以消纳和处置在其内部产生的垃圾,导致垃圾处理的价格高企:这一方面与填埋场所或消纳场所的数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垃圾处理的效率有关,而后者又与垃圾分类进度缓慢有关。

水危机

马军是《中国水危机》一书作者,领导编写了我国首个水污染公益数据库——中国水污染地图。他说:“中国现在北方普遍是资源型缺水,同时叠加了水质型缺水;南方很多水乡,守着河湖却少有洁净的水源。节约用水,不但减少用量,同时减少排放造成对清水的污染,这是保护水资源的关键。”

网友:当下水资源浪费和污染越来越严重,我认为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很有必要,但严查水污染更重要,个人和企业都应该有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看到很多水源地被污染真的很心痛。

马军:同意!饮用水的安全涉及多个环节:水源地水质,自来水厂处理,输水管道的维护,小区二次供水系统的维护清理,还有家庭的水龙头和管线。在所有这些环节中,水源地保护是基础,是根本。当前饮用水安全是最大的挑战,在人口稠密的东中部地区,以及西部一些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污染也呈现加重的趋势。优质水源(包括严格保护的水库和深层地下水)主要保障大型城市供水,而一些农村地区的水源地受到污染后,常常缺乏替代水源,造成饮用水不能达到标准。据统计,农村地区还有超过两亿的人口不能获取足够的安全饮用水。这也导致了一些地区出现疾病多发的情况。

网友:陆地淡水资源极其匮乏,而海洋水资源却异常丰富,为什么海水不能够被大量淡化?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什么壁垒?

马军:海水淡化的最大障碍在于能源。淡化海水所需要的巨大的能耗,如果要靠燃煤提供,将导致沿海地区空气污染加剧。建设核电站则会增加风险。第二个难点是海水的水质。高浓度的咸水对近海水质会带来影响,可能造成原本已经污染较重的近海水质进一步恶化,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网友:《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明确,到2018年底我国将全面建立“河长制”。“河长制”的实施将避免哪些现实问题?从各地实践看来,“河长制”并不是在每个地方都能取得实效,问题出在哪儿?

马军:河长制是在太湖流域的无锡等地区首先开展,之后在一些地区试点推广的制度。此前的政绩考核等主要还是看GDP,地方主要领导对水资源保护的责任缺乏意识。任命为“某某河河长”,希望能够强化领导的意识,也是希望解决九龙治水带来的协调难题。确实如你所言,不是每一个地区的河长制尝试都能起到实效。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有一个任命,还要建立协调机制,以及问责机制,要充分地公开与河长制相关的信息,让公众也能够参与监督。

野生动物保护

解焱作为一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知名学者和保护地友好体系发起人,20年来一直冲在保护野生动物第一线。她表示:“目前野生生物数量下降和灭绝的原因基本都是因为人类的破坏和影响。目前物种下降速率比自然状况下要高1000倍,所以绝大部分野生生物不是面临自然淘汰的命运。控制人类活动,让野生动物能够更好生存,这不是为保护动物而保护动物,而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的生态条件。”

网友:14年去成都旅游,去了一趟大熊猫养殖基地 ,发现熊猫从频临灭绝到目前处于较为稳定的数量阶段,其保护经验,对其他动植物多样性保护有没有参考价值?但也有一种声音:中国有很多比大熊猫还要珍稀、濒危的动物,那么现在我们是否把精力、资源过多的投入在了大熊猫身上?

解焱:大熊猫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大熊猫,是保护了大熊猫生存的环境中成千上万的所有生物多样性。大熊猫作为一个旗舰物种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也会是非常好的生态系统健康的标识。

网友:现在还有野生的华南虎吗?保护老虎,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吗?

解焱:野生华南虎已经没有了。东北虎正在恢复,保护老虎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态环境,一头雌性繁殖东北虎的领地在450平方公里左右,保护好老虎,也就保护了在老虎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健康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清洁的水和空气、食物和材料,以及精神、审美等功能服务。

网友: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会不会影响动物自由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觅食,繁殖等,并且也使植物遭到破坏?怎样来改善这种状况?

解焱:保护区中修建公路将让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破碎化,野生动物通常需要利用栖息地的不同地方,比如冬季在山脚,夏季到山顶,饮水和食物的位置也会随季节而发生变化,所以它们有大量的迁徙行为。道路会阻碍迁徙,从而影响野生动物生存。而且植被的破坏也会导致更多火灾。

#环境大家谈#参与的主体不只是“环境大家”,也是“你我大家”#环境大家谈#所倡导的也不只是环境知识分享,更是实际行动。实际上,#环境大家谈#本身就是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环境教育公益项目——“千名教师环境友好使者—播种绿色未来”的一部分。这个为其三年的环保项目,旨在通过为3000名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师提供环境教育的培训,从而培养广大青少年从小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并通过项目实践改善周边社区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非一日之寒,环境保护的治理也非一日之功。“播种绿色未来,大众你我共建”不是一个空洞口号,千里之行,始于当下。从3000名教师开始,到3000名教师背后的数十万孩子,再到孩子周边的家人、社区,将环保意识和行动层层扩大。环境的改变也正是从这一点一滴开始!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