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琢,一个与梵高如此相似的艺术家

画家李林琢是我的老同学,但不是一个班的。他是北京八中66届初三一班的,我是初三二班的。当时算不上知根知底。

责任编辑:朱又可

李林琢1980年毕业创作《钢之歌》,丙烯油画,3.5米x1.5米,图为画面局部。(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2017年2月16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李林琢和他的火凤凰》)

画家李林琢是我的老同学,但不是一个班的。他是北京八中66届初三一班的,我是初三二班的。当时算不上知根知底。1968年分手,再见面已是30年后。

林琢的父亲16岁从山东德州闯关东到了沈阳。随后进入日本兵工厂做学徒工,日后成了优秀的技工。多年后给工友表演,闭着眼睛摸多国造的螺丝拐头,可以准确无误地报出国别。后辞工经商,开始做五金器材的生意。他不识字。多年后林琢看到父亲当年一个小本子上密密麻麻,都是他自撰的符号。可见其人有自己的一套。生意肯定不错,当时李家在沈阳有洋楼电话。林琢父亲跟人合伙买了个轮船,后来在辽沈战役中被炸沉,一解放父亲就随安东电厂迁京,改换身份,做了工人。他手艺好,做过朝阳区供暖技术组长,有过节能的重大发明,被评为市级劳模。李林琢后来的经历,与其父密切相关。

李林琢(中间后者)1974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7人油画创作研修班,在拍了这张游长城的照片后不久,被钢水烧伤。(资料图/图)

钢水烧掉了工人画家的耳朵

家里没人搞美术,哥哥爱画两笔,影响了林琢。小学时他拿自己涂抹的一张画给老师看,老师不信是他画的。中学时他课上的一张画中有马克思的侧面像,老师给了“五+”。他没进过少年宫等任何美术小组,沾了工人出身的光,1968年分配到特钢(后并入首钢)的炼钢车间。一个班出两炉钢,画家李林琢出钢时大干30分钟,然后就躺在钢筋焊的椅子上喘气休息。这份劳作的特征是强度极大、休息时间也特长。精力充沛、想入非非的年轻人总要在两炉钢之间的休息时找个事干。画家李林琢开始涂抹。他父亲将他的画拿给一所美术师专的佟继武老师看,佟老师一般不收学生,看过习作后答应指导林琢。有了老师后林琢工歇时的涂抹更起劲,这项技能让他理所当然地成为炼钢车间黑板报(钢厂的黑板通通是铁板)报头的画者。这当口,北京画院的马泉老师到特钢体验生活,见到林琢的黑板报说:这是他见过的最好的粉笔画。此言一出,林琢就成了工人画家。1971年北京市要办美展,厂里让林琢脱产一个月。在佟老师指导下他第一次画油画,以后换了张颂南老师接手指导,完成了画作“工人学习”,参展并获奖。这下子林琢在厂里名气大了去了。

1974年中央美院招生,这是自1964年&l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