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复活孩子的好奇心

不管做什么事,仅有好奇是不够的,但是没有好奇是不行的。最高的层次是好奇,是有强大的求知动力,在智识的开拓中找到趣味和意义。好奇心强的人不少成了先驱者、开拓人,甚至成了钱学森之问里说的“大师”。

责任编辑:刘小磊

对孩子来说,好奇心出自天性。他们通过模仿和尝试,扩大对世界的认知。长大过程中,有不少因素在打击儿童的好奇心。(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2月23日《南方周末》)

不管做什么事,仅有好奇是不够的,但是没有好奇是不行的。最高的层次是好奇,是有强大的求知动力,在智识的开拓中找到趣味和意义。好奇心强的人不少成了先驱者、开拓人,甚至成了钱学森之问里说的“大师”。

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像刘姥姥进大观园那样处处感觉新鲜的人少了。这年头聪明人多。更多的人,为了显示见多识广而闭塞视听,再新鲜的东西摆他眼前他也不屑一顾。我们常听到:“不过如此,我们上海的更好。”“这个咱早就知道了,不过如此嘛。”作家刘瑜曾称,她到美国后拒绝这种自满,拒绝接受好奇心的死亡,而是处处留心,后写下《民主的细节》这本畅销书。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新鲜,大部分人走过路过,视而不见。那些好奇心强的人,总是能更好地感悟世界,最终给其余的人当导游和导购。

教育与好奇心关系微妙。好奇心,儿童先天具备,后天遭到扼杀,但也可以后天呵护与培育。这是文迪·奥斯托洛夫(Wendy L. Ostroff)在《培育好奇》(Cultivating curiosity in K-12 classrooms:how to promote and sustain deep l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e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