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性教育?

一套小学性健康教育读本引起广泛关注,让读本编撰者和校方始料未及。其争议背后,凸显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性教育的种种不足。

责任编辑:吕宗恕

性教育要真正进入课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9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一套小学性教材掀起的风波 什么是好的性教育?》)

编者按:一套小学性健康教育读本引起广泛关注,让读本编撰者和校方始料未及。其争议背后,凸显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性教育的种种不足。我们尝试从应该如何看待及进行性教育、性教育的民间探索两个维度,展开观察并刊发文章,以飨读者。

方刚:性教育应该始于出生,终于生命终止。出生零岁就有性教育,父母亲密关系的实践、原生家庭的状态对孩子就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性教育。

李银河:性教育是否做好的关键指标,就是能否通过性教育避免婚前怀孕。国内现阶段的性教育课时缺位、师资薄弱和教材匮乏都是阻碍性教育推动的阻力。

近日,杭州萧山一位二年级学生家长在微博上晒出一张含有“男女生殖器相关介绍”的图片,吐槽学校发放的性教育教材尺度太大。网络上,一向羞于谈性的中国人炸开了锅,讨论热烈空前。

与之相对的,是该书编者的缄默。2017年3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通过其微信公号“爱与生命”对外回应教材引发的争议,称在儿童性教育普及中,对生殖器官的正确命名有重要意义。

三天后,南方周末记者从萧山高桥小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处获悉,校方决定暂时收回该套教材。该负责人解释,儿童性启蒙教育的缺失是社会共识,但学校和家长在教育理念上有所不同。校方表示,今后会通过组织专家专题讲座、同伴互助等方式,加强校方与家长的沟通,探索出针对儿童性启蒙最佳的教学方式,待形成共识后再使用相关教材。

幼儿时期性教育正当时?

本次引发关注的“敏感”内容是《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二年级“身体发育”单元“人的诞生”主题中“我从哪里来”的内容和五年级“性别与权利”单元“预防儿童性侵害”主题中的相关内容。

一些家长认为读本中对人体生殖器官的“直呼其名”尺度过大,对尚处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普及这些性知识有些超前。对此,涉事的杭州萧山高桥小学表示,这套图书并非学校的课程教材,而是“图书漂流”活动的书籍,供全校师生传阅。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回应称,部分网友和媒体在讨论中使用的截图并不完整,而教材的初衷是希望让儿童科学地认识阴茎、阴囊、阴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