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珮瑜:我还有更多“名利”要追逐 一个京剧女老生的自我塑造

“我觉得追逐名利这件事情是人性。如果真的可以摒弃名利,要么是大成就,要么是修炼成功。它不在正常的人性范畴内。”

责任编辑:朱晓佳 实习生 郑韶仪

小时候的王珮瑜未必对京剧有多大兴趣。真正喜欢京剧,是在唱老生之后——她迷恋余叔岩、迷恋女老生孟小冬,迷恋那种儒雅、书卷气,古代士大夫的形象,觉得“能扮成那个样子实在太好看了”。(瑜音社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23日《南方周末》)

1997年,凌峰问19岁的王珮瑜:你现在面对的挑战是什么?王珮瑜说:“我唱老戏年轻人不愿意听,我唱新戏老年人不同意。”

以前王珮瑜也纠结,是不是应该做些女性打扮?后来她发现,自己不喜欢自己的时候,别人也不喜欢。“一定是先取悦自己,别人才会接受。”

台下看官人头攒动,大多是20岁出头的女孩子,间或夹杂着几位头发泛白的老人。女孩儿们手举字牌,情绪激动。“角儿”来了,她们爆出一阵尖叫。这不是什么流行偶像见面会,这是一出京剧发布会。

“瑜老板”王珮瑜蹬着一双普拉达松糕鞋出场。一头短发修剪得精致;上身一件藏青色的拉尔夫·劳伦羊毛衫,一如既往地随性。

2017年2月25日,王珮瑜在上海为《文图会》做预热。演出由王珮瑜和相声表演艺术家“少马爷”马志明跨界合作。《文图会》其实是个合名:传统相声《文章会》+汪笑侬老戏《张松献图》。马志明说《文章会》,王珮瑜唱京剧《张松献图》,马志明和搭档在《张松献图》中客串书童,再把马家传统相声《地理图》中的贯口放进戏里,用快板串场,老戏新装。演出将于2017年4月22日、23日在上海连开两场。

王珮瑜1978年出生,是“余(叔岩)派”老生的第四代传人,被业界誉为“当代孟小冬”。她外形时髦帅气,极受时下年轻人欢迎,以至于在很多人眼里,王珮瑜就是今天的京剧。

粉丝们追捧王珮瑜,王珮瑜也了解自己的粉丝,“18—45岁的女性观众”,她不遗余力地出现在能吸引这批观众的地方,推广自己和京剧——比如参加《奇葩大会》、《朗读者》。在《奇葩大会》里,她有趣地演绎了三个京剧基本动作:“惊提”“怒沉”“喜展眉”。和京剧票友蔡康永切磋京剧名段《武家坡》中的“八月十五月光明”时,一亮嗓,浑厚圆润,技惊四座。随着这段视频的传播,王珮瑜也被更多京剧圈之外的人所熟知。

“赶紧帮我联系‘小咖秀’,就‘惊提’‘怒沉’‘喜展眉’这个,可以做成表情包。”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提到《奇葩大会》,王珮瑜忽来灵感,赶忙吩咐助理——她谙熟时下最流行的玩具,也懂得如何运用它们。

私下,王珮瑜并不多话。“从本意来说,我不怎么喜欢表达,情感上尤其内向。但因为工作需要,必须训练自己想的和说的能基本一致。”她说。

比起其他京剧界同行,王珮瑜的曝光率已经很高了。她不得不为自己设了一条线。“太红的话,艺术家属性会偏颇,别人就不再关注你核心的东西了。有比较恒定的曝光率,大家定期看你的演出,听到你一些新的艺术观点,就够了。”王珮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别太红,我要保持粉红。”

低估了世界高估了自己

电视导演、策展人马骞是王珮瑜的好朋友,也是《文图会》的导演。他和王珮瑜相识于2005年,这一年,王珮瑜辞去了上海京剧院最年轻的副团长职务,自己出外创业、组团唱戏。当时还是卫视编导的马骞就此为她做了一次访谈。

初见王珮瑜,马骞第一印象是:“非常不传统”。“没那种老腔老调,老戏班的感觉。”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王珮瑜乐于聊京剧的创新,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