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怎样活过15个小时

“从古到今所有电影的一个逻辑,就是压缩时间。”

责任编辑:朱晓佳 实习生 郑韶仪

选择在浙江织里拍摄纪录片,因为这里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工厂,但它又由无数的小家庭作坊构成。“如果是个国营大厂,我根本进不去。”王兵说。(王兵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27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900分钟的方法,90分钟的方法 纪录片作者王兵在卡塞尔文献展》)

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分别在希腊雅典和德国卡塞尔各办一百天。中国纪录片作者王兵的两件作品在两个展区参展,一件作品是一个900分钟的长镜头,另一件是相对寻常的90分钟叙事影像。王兵以往的影像作品也将在卡塞尔回顾展出。

2017年4月8日上午,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雅典展区开幕。希腊与德国两国总统到场,希腊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EMST)周边实施了小范围的交通管制,不明真相的过路车辆在隔离绳前默默掉头,邻近道路上排起周末少见的车龙。

卡塞尔文献展是世界最大的当代艺术展之一,以往固定在德国中部小城卡塞尔举办,五年一届,每届100天。展览中的艺术作品遍布城市各处,整个城市就成为“百日美术馆”。

本届文献展的艺术总监、46岁的波兰裔明星策展人亚当·希姆奇克在2013年就提出了大胆设想:下一届展览分别在希腊雅典和德国卡塞尔举办,各一百天。希姆奇克和十数人的策展团队很快搬到雅典住下,开始工作。

这届卡塞尔文献展的主题定为“从雅典身上学习(Learning From Athens)”。这并不是一句恭维话。雅典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现代奥运会的起源地,而今天它是希腊乃至整个欧洲的“危机之都”——债务、移民问题重重,民主政治在希腊也深陷麻烦。今天希腊居民从银行提取现金仍然受限,每人每周最多取420欧元。“学习”字眼中,反思的意味明显浓重。

希姆奇克和他的团队邀请了全球一百六十多位艺术家参加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绝大多数参展艺术家为雅典和卡塞尔展区都做了作品。艺术作品分布于雅典四十多处场地,除了专业的美术馆之外,艺术陈列还会把游客带进他们以往不大会涉足的城市空间:冷门的古迹博物馆、大学校园、市民公园、电影院、图书馆、社区公共空间,甚至艺术家小时候住的公寓。

在雅典展区最大的展场国立当代艺术博物馆,王兵已布置好他的影像作品《15小时》。纪录片作者王兵是惟一受邀参加这届卡塞尔文献展的中国艺术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