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从对陈寅恪研究的贡献

我与小从女士相交二十多年,感念于她对我研究义宁陈学的鼓励和支持,特撰此文,为老友送别。

责任编辑:刘小磊

陈小从与父母。(作者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陈小从女士,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923年7月27日出生,2017年5月7日去世,享年94岁。我与小从女士相交二十多年,感念于她对我研究义宁陈学的鼓励和支持,特撰此文,为老友送别。

1994年,我和陈小从结识于共同出席陈宝箴、陈三立学术研讨会期间。她是陈宝箴的曾孙女、陈三立的孙女、陈寅恪的侄女,头顶着这些光环,自然备受关注和追捧。老人家毕竟见过世面,眼看着陈学研究日渐兴隆,内心满是欢喜、兴奋,眉宇间却只有慈祥、热情。那时她已经耳背得厉害,每次面对着登门求教、半路寒暄的陌生人,总是双手相握,扬着脸,侧着耳,笑眯眯地认真听。我那年25岁,虽已成家,远未立业,较之现在更不熟谙人情世故,最终是修水陈菊虞大姐(陈小从的族侄女)帮我牵上线,去房间拜见了老人。会散,她回武昌,我返广州。隔了一段时间,为了编写《陈三立年谱》,我写信向她求教,这才真正建立联系,未再中断。承她不弃,视我为忘年交,人前人后称呼我“小张”。

2001年,汪叔子老师约我合作编纂《陈宝箴集》,我才知道汪老师手头那份陈宝箴文稿是从陈小从那里复制而来,而这份文稿最初是由她的六叔——陈寅恪先生——托人从险境中带出,命她永久保藏的。后来被我们收进《陈宝箴集》的那篇《先曾祖右铭公遗稿之摭忆与考略》,尝试着站在陈小从的角度将陈宝箴文稿的来龙去脉理出个头绪,以便强化这份珍贵文献的可信度。这个问题过于繁复,至今还不敢下结论,当时确实是给她出了道难题,于是,我在汪叔子、冯宝志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帮她修改了这篇考证文章。因为是外人,我的改稿里留下了两个不该有的错误——陈小从(谱名“封玖”,未用)在义宁陈氏“封”字辈女性中年龄最长,六叔的长女流求被她称为“流求妹”是准确的,结果被我妄改成“流求姐”(《陈宝箴集》下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1843、1846页)。事后,老人家拿着书指点给我看,依旧是笑眯眯的样子,并未见怪。

随着交往的持续,我对陈小从的了解也在加深,她对义宁陈氏研究所作的努力和付出,也越发赢得了各地研究者的敬佩和称颂。而今,盖棺论定的时间最终还是来了。在她生前,研究界早已公认她对义宁陈学贡献最大,相信陆陆续续会有后辈学人撰文回忆、评述,以下仅就个人所知所见,对她为陈寅恪研究作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