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五十岁, 看到的就不一样了”

马家辉的父亲给他起的名字里有个“家”,预示着他要做个负责人的人,养一个大家庭。但他是个既负责,又放肆的人。他一辈子做事没有计划,很随意。从来没有找过工作,都是工作找他。

责任编辑:李宏宇

到快50 岁的时候,马家辉忽然意识到得坐下来,写他一直想写的长篇小说。(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6月15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人过五十岁, 看到的就不一样了” 马家辉和他的“黑社会三部曲”》)

马家辉的父亲给他起的名字里有个“家”,预示着他要做个负责人的人,养一个大家庭。

但他是个既负责,又放肆的人。他一辈子做事没有计划,很随意。从来没有找过工作,都是工作找他。

20岁的时候,本来已经考上了香港的大学,却因为迷上李敖,去台湾一边读书,一边做李敖研究。大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他出版了《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自认为迄今仍是李敖研究最好的书。连李敖自己也对他说:“家辉,以前胡适说我比胡适更了解胡适。我今天说,你比李敖更了解李敖。”

三十岁,马家辉已经拿到威斯康星大学的博士学位,但他没有耐心做学问,回到香港到明报做了副社长,转了一大圈,后来才到大学教书。

马家辉给报纸写专栏,到电视台去做节目、当嘉宾,似乎什么武艺都能拿起来。但到快50岁的时候,他忽然意识到得坐下来,写他一直想写的长篇小说,这是他一辈子似乎唯一有计划想做的事。因为再不写,就来不及了。“写长篇小说,对于一个爱文学、爱写作的人,是一个永恒的挑战。”马家辉说:“可能我比较悲观,觉得一过五十岁,看到的跟我之前看到的不一样了。五十岁以前,眼睛看着前面,还觉得我有好多事情可以做。一过了五十,眼睛是往后看的,好像觉得前面的时间不多了。”

他的长篇不是一部,而是“香港三部曲”。第一部写日占时期的香港;第二部写1950、1960年代右派、左派暴动的香港;第三部写1970、1980年代的香港,一直写到香港回归。

第一部叫《龙头凤尾》,写的是一个从广州逃亡到香港的黑社会老大陆南才和英国警察张迪臣之间的暧昧故事。出版后,接连拿了包括台北国际书展大奖、香港红楼梦奖以及南方周末年度好书等18个奖。

写的时候,马家辉的妻子和朋友,都劝他不要写得太“黄”,他说他不管,由着性子写。令他意外的是,台湾新经典和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的繁体字和简体字版,都没做一个字的删节。目前他正在写的香港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书还没写完,导演杜琪峰已经买下了这一部的电影改编权。

“我们今天所有觉得应该是香港的东西,大都是七八十年代建立的。”马家辉说。完成第三部之后,他才回过头写第二部。这又是他计划中随意的部分,拿他的话说,是“命运”。

2017年4月,南方周末记者在香港专访了马家辉。

写同性恋有什么意思?

南方周末:为什么要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