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自主招生是大学招生改革的过渡”

考之后的“大考”是填报志愿。大学招生改革将如何推进?人们关注的自主招生会走向何种方向?且听专家慢慢道来。

考之后的“大考”是填报志愿。大学招生改革将如何推进?人们关注的自主招生会走向何种方向?且听专家慢慢道来。

始于2003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至今已有14年历史。今年是新高考制度全面实施第一年。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上,回顾和展望自主招生制度的历史进展和未来改革方向,显得尤为重要。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秦春华。

历史地看自主招生

《21世纪》:你如何评价自主招生制度的历史进展?有哪些成绩?有哪些不足?

秦春华:高校自主招生是中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对这一制度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就必须将其置于整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过渡。它是在坚持高考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性人才选拔的新模式,纠正统一高考录取制度带来的某些弊端,为最终实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目标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十四年来,自主招生制度有效帮助高校提升了选拔学生的能力,更加明确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选拔特点,起到了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积极作用。

但与此同时,自主招生所内生的公平与卓越之间的张力,自主招生自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与统一高考之间的衔接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21世纪》:今年是新高考制度实施第一年,自主招生制度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

秦春华:教育的特点是稳定性比较强。实际上,自主招生制度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不是今年,而是2014年。当年9月,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自主招生政策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一是明晰自主招生定位,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二是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三是合理确定考核内容和形式,不得组织联考;四是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现阶段不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和招生比例;五是自主招生考核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今年的政策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21世纪》:高校自主招生人数控制在不超过招生总数的5%,这一比例是如何确定的?这一比例是否需要调整?

秦春华:自主招生是试点性质的探索,规模不宜过大,过大容易失控;但也不宜过低,过低没有效果。从现阶段来看,这一比例尚无调整的必要。

“事无不可对人言”

《21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在材料审核、笔试、面试和最终录取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做到信息公开,确保全过程的公平、公正?哪些应当公开?哪些不必公开?

秦春华: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信息公开能够有效地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确保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我认为,对于录取结果,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开。当然,信息公开也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另一方面,招生工作也有其自身特点。有些信息,例如高校选拔标准等等,只适于在一定范围内——例如招生委员会内部公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考生和家长有针对性地培训,从而干扰人才选拔的有效性。

从根本上说,所有招生信息都应当公开——事无不可对人言,但公开的范围要进行科学的设计。

《21世纪》:防止招生腐败,国际上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秦春华:在这方面,美国顶尖大学防止招生腐败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最有效的办法是招生录取制度设计,它包含了五个方面。

一是独立的专业化决策。具体有两层含义:首先,谁有资格做出录取决定?美国顶尖大学认为,招生录取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招生人员必须是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士,录取决策必须由专业人士做出。对专业人士的尊重意味着排斥了非专业人士的干扰和影响——因为你不专业,所以你没有资格来决定录取。这一点甚至体现在美国法治传统中对大学招生自主权的维护上:即使是法院,也不能决定大学应该录取谁不录取谁,招生中复杂的教育决策应当交由具备专业知识的大学来决定。其次,由上一点推论而来,招生录取权独立于任何个人和机构,完全属于由专业人士组成的招生委员会。独立性意味着排斥了行政力量的干扰和影响。即使是大学校长——他(她)的任务是让所有人清楚地知道,他(她)把招生录取的职责交给了专业人士——也无法对具体的招生录取进程施加任何影响。极端情况下,他(她)或许可以针对某个特定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无法改变录取结果。

二是公开透明。公开透明意味着招生录取决策不是关起门来的“黑箱操作”,不能为所欲为。所有的招生信息和流程必须在一定范围内——例如招生委员会——毫无保留地公开,以阻止特殊利益交换。但公开透明并非意味着对全社会的公开。原因很简单,美国顶尖大学的招生录取实行“整体性评价”,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单一标准能够决定录取结果,或者说,申请学生达到了某一标准就一定会被录取。之所以如此是为了防止学生和家长根据大学的录取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这将损害学生情况的真实性,妨碍大学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是回避制度。为了确保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美国顶尖大学普遍设立了回避制度:如果某位招生人员的子女、亲属或任何与之可能相关的人准备申请大学,该招生人员当年必须提出申请回避,或不得接触、参与、审核、决定相关人员的申请资料。回避系主动申报。如果事先没有申报,一旦被发现将会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这对任何一个美国公民来说都意味着灭顶之灾。

四是不把决策权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具体有两层含义:首先,录取是集体决策。学生的最终录取结果是由招生委员会成员投票决定的,而招生委员会的构成则高度保密。其次,录取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流程,同一份申请材料会经历多个评审人员的多个环节的审核,每个人都必须提出自己明确的审核意见——这些意见在一个封闭环境中是公开的——都会对最终录取结果产生影响,但在长达10个月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意见可以决定某个学生的录取,即使是招生办公室主任也不行。实际上,这一机制正是基于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你也许可以搞定系统中的某一个人,但你不可能同时搞定所有的人。

五是外部监督。上述四点都是内控机制,除此之外,美国大学招生机构还通过一个共同的组织——美国大学招生咨询协会(NACAC)来进行外部监督。它制定了一系列章程和准则——例如《招生行为标准》——来规范这个组织中机构和个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每一所大学的每一个从事招生工作的人,都明确地知道这些需要共同遵守的规范。如果哪一所大学的招生机构突破了这些底线,将受到协会的惩罚,甚至被清除出局。这对大学的声誉将造成极大的损害。

自主招生改革的三个方向

《21世纪》:自主招生制度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在哪里?

秦春华:自主招生制度改革,下一步的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迫切需要提高大学招生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目前的自主招生,仍然处在“考试”的阶段,是“另一次考试”,这和自主招生的初衷是相背离的。招生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仅仅通过考试是实现不了人才选拔的目标的。

其次,迫切需要提高考试的科学化水平。要努力提升命题质量,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要积极探索如何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目标的衔接。归根到底,自主招生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把它和整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割裂开来。

《21世纪》:在自主招生制度外,还有哪些途径可以探索学生与学校之间双向多次选择的录取机制?

秦春华:从广义上说,凡是不把高考成绩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录取方式都是自主招生,因此,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北大博雅计划、清华领军计划、浙江三位一体招生、上海综合评价招生,等等,都属于学生与高校之间双向选择的录取机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网络编辑:柯珂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