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艺术家在传承,那书法就走不长了”

如果书法只能标价出售,会令人悲伤。

责任编辑:朱晓佳

古代和近代的中国文化人总是多才多艺,如今,这种多样性似乎失落了。“梦笔生花”展出了当代作家的一批“跨界”作品。图为作家张洁的三幅油画。(南方周末记者 宋宇/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6月29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鲍勃·迪伦敢得奖,作家不敢写字吗?” 本应“跨界”的文人艺术》)

作家张大春有写春联的习惯,每年从冬至时分,12月21日或22日写到小年。写好了,他打电话给朋友:“还是老方式,来拿春联吧!”

多年前,每逢秋冬季节变换,张大春总有一晚因鼻塞睡不着觉。有一晚,他决定不睡了,连夜给朋友们写春联。他一口气写出七副14张,心情愉悦,呼吸也畅快了,马上沉沉睡去,连笔都没洗。此后,他写了十几年春联,每年两三百副,最多写到六百副。

春联内容,大部分由张大春自己编写。他有时偷懒,下联拟“春城无处不飞花”——来自唐人韩翃七绝《寒食》,就对个上联“福报有缘尝正果”。上联若写“圣代即今多雨露”,称颂大好时代,但作者高适本意是送别被贬友人,照搬底下一句“暂时分手莫踌躇”不合时宜。张大春便自拟下联:清怀如此止诗书。

“格律相合,意思有祝福,至少清雅一点,我不能写‘财源茂盛达三江’嘛。”张大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记得,从前父亲总注意人家门上的春联、街边的招牌,特别好或特别糟的都点评几句,普通的看一眼就走了。

张大春很小就开始临帖,先临柳公权,后来临褚遂良,张猛龙碑、张黑女碑等北碑,大概40岁开始,临沈尹默的行书和小草书。他不视自己为书法家,“至少再写个十年八年,才能像样”,但几乎每天都读帖、背帖。2001年,他开始用电脑工作,但写字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在微博上,张大春把简介拟为:好故事、练说书、学书法、爱赋诗。他为荔枝、落花写诗,填一阙《蝶恋花》,然后发到脸书和微博上。想起登过的台北地标101大楼,及建高楼背后的社会心理,他与朋友和长诗,一人一首,语带调侃。《登楼歌》主要是五言,又用行书写成长卷,两尺乘四尺,13张装裱成近15米的长卷。

除了春联,张大春少有书法作品流传于世,《登楼歌》长卷因展览“梦笔生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