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类时代,人性会变吗?

先天的“生成”与后天的“濡成”皆能化成人性。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原典儒家们就适宜解答了自然与使然之争,当今世界的“后人文主义”需要中国儒家来反本开新。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杨茜

特别是所谓“基因剪刀”技术的逐步成熟,各种复合型的新科技对人与机器都进行了改造,并使得二者越靠越近。(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7月6日《南方周末》)

先天的“生成”与后天的“濡成”皆能化成人性。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原典儒家们就适宜解答了自然与使然之争,当今世界的“后人文主义”需要中国儒家来反本开新。

当今人类,开始直面所谓的“后人类状态”!

日裔美籍政治学家福山在2002年所出《我们的后人类未来》一书中,认定造成人类走向“后人类”状态的四种科技分别为:第一,关于人类行为和大脑之生物来源的日益增长知识;第二,关于情感与行为的神经病理学与操控;第三,生命的延长与拓展;第四,基因工程。

对此福山不无担忧地认为:“这些发展将会带来巨大的争议,因为它们深刻地挑战了人类平等与道德选择能力的固有观念;它们给予社会对公民行为加以控制的新技术;它们将改变我们对人类的人格与身份之理解;它们将颠覆社会等级,对智力的、物质的和政治的进步之速度产生影响;它们会影响到全球政治的本质。”

科技正在深度改造人自身

面对这些人类境遇的新变化,“后人文主义”(Posthumanism)遂在全球学界勃兴,其历史背景就在于当今科技的突飞猛进,更关键的在于科技对于人自身的深度改造。传统科技主要是为人进行外围服务,而当今科技可谓深入到了人的内部。随着新一轮的自动化浪潮发展,一面是从机器的人化(如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深蓝”在棋类比赛开始战胜人类),另一面则是人的机器化(如人工智能的多元拓展,特别是所谓&l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