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数: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专业的公益基金会

陈数

“教育像植树一样,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它不可能立竿见影。”2017年7月28日,演员陈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她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结缘已经十年,而这家基金会就专注于中国素养教育的发展。

陈数的表姐刘蔓是基金会发起人之一,在她影响下,陈数开始参与公益事业。起初,陈数以参加基金会的“分享爱”慈善晚宴为主,数度捐赠饰物、手包等物品,供晚宴义卖。作为影视明星,她为基金会吸引到公众的广泛关注。

大概2009年,陈数前往深圳一家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梦想中心,头一次与基金会影响到的孩子们互动。她赞同基金会的做法,即“专业、有方向、可持续性地长久发展下去,而不只是靠短暂一时的感性冲动”,梦想中心就是基金会的“产品”。

这些“产品”是学校当中特殊的教室,意在帮助孩子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成为“求真、有爱的追梦人”。2014年的5.0版本里,每间教室配置台式电脑,平均两个学生使用一台平板电脑,还有其他设备及1000册图书。在商业逻辑帮助下,平均27天就能建成一间梦想中心。

基金会又邀请专家,为梦想中心设计梦想课程。2009年,陈数与孩子们互动得还比较简单,分享图片,再用形体表现图片的含义。而现在,梦想课程已经从一两门增长到三十多门。有门课会给孩子们一笔虚拟资金,由他们分配,买车票,选火车等级,规划好行程,才前往目的地。孩子们时常许愿去北京,游览长城,在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2015年9月下旬,一位四川马尔康的老师与六位中小学生得偿所愿,因“去远方”梦想课程而一同前往北京。对于老师和学生,这都是头一次首都之旅。

2017年6月底,陈数团队一行驱车十多个小时到马尔康,和孩子们交流互动。她过去的初衷是因为这里有真爱梦想的一间梦想中心教室,也是她参与真爱梦想公益十年的一个见证。梦想中心教室的星星之火,也在不断壮大。马尔康的名字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自然条件限制了经济进步,但外界的善意如点点火光,又保留了他们的希望。从2008年的第一间,到现在全国已经发展到2700多家。

陈数认为,与马尔康的孩子相处“非常美妙”,但老师们的艰辛又令她感慨。十年见证和参与公益事业,使她深知专业和恒久的重要性,这些梦想课程,给孩子们带来新的可能性:“他们协作、表达、创意,甚至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让我惊讶。”

与孩子们相处,我可以丢掉“演员”这个标签

记者:你最早怎样接触到公益事业?

陈数:我的公益就是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今年第十年。很多人都有机会接触公益,如果只参加一次活动,不能算真正投身到公益事业当中。参加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最重要的原因是几位重要发起人——分别是我的亲人和好朋友。她们对基金会发展有长远战略眼光,超前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她们的品德和个人魅力,让我迅速投身其中,跟随她们一起到现在。

我投入基金会的第一项工作,是年度的“分享爱”慈善晚宴。那时候基金会需要我,可能更多来自我的演员身份,希望我在活动当中出现,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基金会。随着基金会发展,我才慢慢深入,像普通志愿者一样成为一位梦想老师。从去年的大篷车活动开始,我实地给孩子们上梦想课程了。那是非常美妙的过程,跟我演戏完全不一样。我可以把“演员”这个标签扔掉,回到陈数,我从来没有把孩子们当成观众,只是跟他们真诚地面对面。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游历和成长中的很多小感受跟他们分享。

记者:参与公益事业十年,对你有什么改变?

陈数:这十年跟真爱梦想基金会在一起,我不觉得它是在改变我,而是让我发现了自己。我不想把它叫做“工作”,在课程、探访当中,你可以调动很多自己本能的东西。跟他们一起玩,或者他们不知道怎么继续协作下去,我就像个小朋友、小同学一样,讲应该怎么引导,应该怎么去做。也可以说像一个阿姨、老师,或者说大姐姐,都可以。在生活中,我非常愿意以没有标签的状态跟朋友们相处。但是可能只有在做基金会的相关工作,跟孩子们互动的过程当中,没有标签的“百分比”会特别高。

我们没有那么伟大,老师们很伟大

记者:多次参加探访活动,你会不会因条件艰苦而震惊或难过?

陈数:我从来没有因为孩子们的状况而震惊,但每一次深入都让我觉得老师伟大。这次去马尔康,有所学校只有二十几个学生,老师可能不到十位。老师还在不断地说服家长,还是让孩子来上学,不要这么早就辍学。那地方真的很不方便,只有单行线,车也不好走,一下雨就很泥泞,一路颠簸。老师们其实有很多机会去县城或市里、省里发展,但是他们还在那里,不断说服孩子们继续上学,而且想着让孩子们尽可能来上我们的梦想课程。这是对我最大的触动。我们做的事情没有那么伟大,他们很伟大。

记者:那里的梦想中心已经十年了,孩子们长大后有什么发展?

陈数:我听到了特别开心的事情。梦想中心建成一两年时的那批孩子,可能已经高中毕业了。他们有了在外面的一些游学经验或工作经验,愿意回来建设家乡。我们的梦想课程和教育理念,是希望孩子看更多的世界,但最终的人生选择其实可以有很多种,不一定留在北上广深,在办公室里做白领才是唯一的成功标志。你也可以回家乡,回到自己的乡村,带来一些新的东西给家人和朋友。

吸引专业公益人才,是件非常难的事情

记者:梦想课程中的创意,来源于基金会专门研究教育的老师,还是由外面的专家设计?

陈数:这也许就叫“吸引力法则”。我们走专业路线,而且方向是素养教育提升,所以吸引了很多自发来寻找我们的专业人士,包括华东师范大学专门给国家课程制定规范的教授。我们今天的课程,绝不是基金会几十个工作人员研究出来的。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在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

记者:接触公益十年,哪些事给你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陈数:我觉得所有印象都很深刻。比如我刚刚从马尔康回来,看到教室里面的孩子,有的因为年龄太小,普通话说得不是很顺,他就看着你,你就看着他,他眼睛里充满了比你更纯粹的安静。他虽然小小的,但偶尔笑一笑,定力好足。我们在大城市生活,整天忙忙碌碌,心其实是不定的,很漂浮。这何尝不是一种感动呢?

从第一年开始,无论每一年“分享爱”慈善晚宴还是我们的年报会,我一定要跟大家强调潘江雪理事长,说一定要听她发言。那并不是所谓演讲的魅力,而真是一点一滴的心路历程,是非常具体的事件累积之后,依然坚定的一颗前行之心。也许我今年有点累,有点懈怠了,可是看到她,我觉得灯塔在那了,我们一起接着走就好了。

记者:在你视野中,国内公益事业目前有哪些不足?

陈数:在国外,很多公益基金会可以长时间可持续性发展,无论管理运营还是发展,像企业化操作,公益项目也是有产品的。梦想中心就是我们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产品,产品如何推进,如何升级,如何跟随时代需求,我们都有一些变化或调整。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如何吸引专业的公益人才。

公益基金会无法像企业一样,用金钱去做鼓励机制。我们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八十多个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打印机、订书机……所有捐赠分别做了什么,大家都可以在年度报表上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它没有经济奖励机制,某种程度上,蛮难吸引愿意投身公益事业的专职工作人员,也容易流失一部分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所以希望让更多社会公众了解基金会,它不是冲动行为,它也是事业。家人、朋友听说你愿意做这样的事业,会不会支持你,还是认为那好像不是正经职业,带着一些误会而影响你?我还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真正专业的公益基金会是怎么运行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