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社工招聘启事引起的反思

购买服务的经费必须纳入到财政预算之中,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戴志勇

 

2017年3月26日,安徽淮北,淮北师范大学青援社会工作协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街头表演行为艺术,呼吁关注“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东方IC/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7月13日《南方周末》)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必须变成一项持续而稳定的社会政策,购买服务的经费必须纳入到财政预算之中,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只有保证一线社工的收入,只有鼓励社工扎根一线服务,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但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只能是机构高层的“职业化”,他们收入高,却不从事直接服务。

偶然见到一则社工招聘启事,趁机说说对社工行业的一些看法。该招聘启事内容详见下图。

(梁淑怡/图)

看完之后有何感想?实说实话,这则社工招聘启事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因为几乎所有社工招聘启事都是大同小异,可能早就习以为常。正因为大家觉得“理所当然”,所以拿来作为“典型案例”说一说。本文的讨论并不具体针对谁,请不要对号入座。以下,我们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来分析一下这则“社工招聘启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期望引发对社工行业的思考。

问题一:“一锅端”式的购买方式

首先,从招聘启事的岗位描述来看,涵盖了家综项目运营涉及的所有人员,包括中心主任、领域主管、一线社工、社工助理、行政人员及实习生等六大岗位。显然,这是经历新的招投标、新机构入驻、对原有服务项目“一锅端”,需要更换全部的工作人员。因为工作人员隶属于服务机构,机构又因项目而设岗位,项目投标失败,只有更换人员。

这样的购买服务操作模式危害性很大,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过重新招投标将原来的服务项目“一锅端”,并不利于社会服务的延续,前一周期累积的服务基础因更换“东家”而丧失,新的机构入驻往往是“从头再来”,前期的累积投入可能会被浪费。这造成服务项目的开展总是周而复始地“简单重复”,难以深入,难以拓展,专业性也难呈现。

其二,这对服务对象造成一定的伤害,进而损害社会工作整体的专业形象。经过一个周期的项目执行,社区民众对社工、对服务站点、对服务机构多少都是有接触,并建立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但一纸招标通知下来,服务机构和社工立马需要更换。从专业服务发展的视角来看,这无助于服务发展。例如,居民与社工的关系如何维系?原有的服务如何持续?常规性的服务倒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ee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