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那块高地

每个在高校做老师的,都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解和对待。就我而言,之所以放弃一些在很多人看来很光鲜的东西,是因为在内心觉得这里是一块高地。

责任编辑:朱又可

(本文首发于2017年9月7日《南方周末》)

按“校年历”算,到高校整整一年了。过去的一年间,不断有人问,为什么要起这么大的变化?我一直未作答。更有一段时日未见的好友在某个场合遇上,会下意识地带着不安的眼神打量,过分的关切我能明白:没有了那块金字招牌罩着,行不行啊!

实际上,去高校是早十年前就起了的心思,北京几所高校的朋友还分别帮着忙活过。一打听完全是两套评价体系,这边是发论文(那时还不像现在强调国际期刊发表),讲了多少门课,做过多少国家级课题;那边是做了多少决策咨询,拿过多少批示,对哪些政策产生过影响。但这些到了高校人家根本不认。后来怕麻烦,主要是内心也没有那份坚定,好几次说说就过去了。这一次是很决绝的,一则因为换岗位后琐事缠身不能专心学问越来越心生恐惧,更主要是自己所在的年龄坎上,不迈出这一步就不会再动了。多亏了新老东家主政者的开明及方方面面的关照,顺顺当当地如愿进了高校当起了教书匠。

每个在高校做老师的,都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解和对待。就我而言,之所以放弃一些在很多人看来很光鲜的东西,是因为在内心觉得这里是一块高地,还有种神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