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电视剧看多了, 一听癌症觉得就要死”癌症科普“网红”谈治癌误区

中国人看待癌症,特别大的一个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渠道很杂乱,会从周边的人、微信、电视剧或者网上来获取信息,有些人电视剧看多了,一听癌症觉得就要死。

责任编辑:何海宁 实习生 潘秋杏 姚琼 蒋梦筱

在新书发布会上,李治中与读者交流。(南方周末记者 袁端端/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0月5日《南方周末》)

中国人看待癌症,特别大的一个问题是获取知识的渠道很杂乱,会从周边的人、微信、电视剧或者网上来获取信息,有些人电视剧看多了,一听癌症觉得就要死。

科普最难的地方,是如何让知识文化程度比较低或年龄大、靠经验生活的人认识和了解这些知识。很多人告诉我,自己看了书觉得特别好,但拿给父母却不受欢迎。

要经得起科学和数据的检验,这对中医、西医都应该是一样的标准,不能因为它是祖国传统文化,就给予超人的待遇。

虽然我常说美国的医疗优势,来美国就医我不反对,但应该区分哪些情况应该来,哪些情况没必要来。就我接触到的出国就医的人,绝大部分都没有必要来。

一个认定自己是悲观主义者,相信“伪科学和谣言对我们父母一代的影响已经不可动摇”的华人科学家,却坚持在中文世界做癌症科普,希望下至10岁、上到80岁的读者都能看懂。

一直以来,缺乏科学依据的健康养生流言很流行。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写科普文章、做科普讲座、出科普书籍,成为了健康信息汪洋中的一股清流。

李治中,更多人知晓的是他的网名“菠萝”,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知名跨国药企研发人员。这位癌症科普作家2015年作品《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获得“2015中国好书”和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2017年9月,他带着新书《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回国,并在三个城市做了科普讲座。

自去美国读书并定居后,李治中就对国内知之甚少,但在一个儿童癌症的会议讨论上,他猛然发现,祖国不仅在癌症治愈率上和美国相差悬殊,在癌症认知上更存在巨大的空白及误区——这让身为人父又研究癌症的他感到忧心。他试图用中国的搜索引擎寻找正确的癌症知识,却发现“确实难找到靠谱的信息”,因此一边和朋友们做了一个介绍儿童癌症信息的网站,一边开始写癌症科普文章。没想到一下子成为了“网红”,癌症科普写作也一发不可收了。

每天朝八晚六,还要接孩子放学,通常在晚上九点以后,李治中才会开始科普写作。不算高产,一般每周只写作一篇文章,但篇篇都在微信上大受欢迎。但相比“网红”,他更愿意形容自己为“一线科学家”,科研是他的本职工作,科普只是“带有一点点情怀,想要改变祖国一些不太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