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试点:三权分离撬动农地入市

“把农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开,确权登记,就可以拿着经营权去贷款。”

责任编辑:冯禹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王海云 韦雯

依托于大城市周边的地理位置,海盐形成了“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农业模式。图为一家草莓农场开展采摘活动。(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0月5日《南方周末》)

“把农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开,确权登记,就可以拿着经营权去贷款。”

至2017年6月,海盐已流转的20多万亩土地中,办理抵押登记的达5.02万亩。

虽然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违约率要远远低于商业贷款,但是这笔唯一出现的坏账,还是给他们敲响了风险警钟。

8年前,浙江嘉兴市海盐县率先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将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探索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2015年,国家以试点的形式肯定了海盐的试验。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自2015年12月28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海盐等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物权法、担保法关于集体所有的耕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规定。

距离2017年12月31日的试点期限还剩下两个多月时间,海盐农经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至2017年6月,海盐县已流转的20多万亩土地中,办理抵押登记的达5万亩;全县已发放农地抵押贷款“农钻通”403笔,累计贷款余额4.34亿元。

“家庭农场” 遍地开花

海盐县地理位置独特,地处杭州湾穹顶部,正好位于上海与杭州两座大城市中间不远的位置。这里地少人多,工厂密集,乡镇企业较为发达。

嘉兴市海盐县通元镇丰义村的马伟华,2001年开始在自家农地上养羊的时候,种庄稼已经成为村民们可有可无的收入来源,“种地不赚钱了,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厂里上班”。

中国人民银行海盐县支行副行长王欣,是海盐农地入市改革的参与、见证者。他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由于收入反差大,再加上人均耕地面积小,种庄稼成为不划算的经济行为。“要是把人工也算进去,种粮食有时还赔钱。进工厂上班比种地强多了。”王欣说。

2004年左右,海盐县的耕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抛荒”现象,有人则从中看到了机会。

马伟华曾做过村委会主任,他发现养羊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种地,于是专业搞起了这一行。最早的启动资金来自银行贷款,找人担保贷了三万多,从十多头羊起家。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自家农田不够用之后,他开始向周围邻居“收地”。“其实就是私下里流转,开始时只能零散的三五亩的收。”马伟华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

2007年左右,国家层面开始倡导土地流转,海盐农地从私下流转,发展为向村集体大片承租,马伟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