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民间热情,尚缺顶层设计中国公益的海外实验

国内公益组织目前仍处于草创阶段,其资源调配、机构执行和事务治理等多个方面,均与国际NGO存在差距,而“国际化”正是“倒逼机构发展”,促进国内公益组织与国际NGO对接的契机。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刘婷婷

波士顿志愿者商议基金会相关注册事宜。(邓飞基金会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

国内公益组织目前仍处于草创阶段,其资源调配、机构执行和事务治理等多个方面,均与国际NGO存在差距,而“国际化”正是“倒逼机构发展”,促进国内公益组织与国际NGO对接的契机。

美国东部时间2017年8月1日清晨,中国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以35美元在马萨诸塞州最大城市波士顿注册了一家非营利机构,取名“邓飞基金会”。

对于邓飞来说,基金会的成立无疑是一次“飞跃”:它将在免费午餐国外项目的资金募集方式实现国际化。由于基金会多依靠在美的青年群体,邓飞认为,这也是他本人的“突破”。他过去多关注中国问题,如今已“引导中国青年放眼海外,关切国际事务,拓展国际视野”。邓飞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

6个月前,邓飞在微博上宣布将运营多年的公益模式“免费午餐”引入非洲,为当地6所学校、1400名儿童提供早午餐。

结果,此举引来巨大争议,在中国拥有逾7亿网民的互联网上,邓飞被四处狙击。有人指责他“追求功名”,“中国孩子还有很多吃不上饭,就去支援非洲”,直言“在情感上不能接受”。一些多年的捐赠者甚至表示,要罢捐“免费午餐”。其间,也有不少支持者声称,公益善行不分国界,非洲孩子也有权利受捐。

几个月来,身处舆论漩涡的邓飞,两面开弓,一边向公众解释非洲版免费午餐不会动用国内募集资金之余,也全面宣示立场——公益组织尊重出资人的意愿,出资人要资助谁,这是他的权力。另一边,他低调行事,在舆论狂澜正偃旗息鼓时,与好友飞往美国,与当地华人青年协作,筹备基金会,为“免费午餐”筹措资金。

如今,基金会成立已逾一个月,该会的项目执行长吴滨告诉南方周末,他们正等当地有关部门审核通过募捐资格申请。同时,在全美各州组建以青年为主体的多中心网络,如果一切顺利,基金会最早可在9月底,面向全美公众募捐,并于一年之内,为非洲1400位儿童募集达10万美元,供应长达一年的午餐。

变革:公益组织开始走出国门

在中国公益组织“走出去”的过程中,有类似遭遇的,邓飞基金会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采访中,有至少两名以上的国内知名基金会高层人士向南方周末透露,过去五年来,他们在开展海外项目,尤其与海外筹款相关时,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来自国内的舆论压力。但几位负责人先后表示,包括基金会在内的社会组织走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周凡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