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目标高,民众认知低 家庭医生何时成“好朋友”?

在医生眼里的小病,可能在患者眼里是大事。由于健康知识的匮乏,患者很难准确辨识疾病的大小,可能会导致病急乱投医。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提供了一种有病可以找医生朋友的幸福链条。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甘甜甜 刘婷婷

现在如果大家都有一个医生朋友,有问题就找专家,再也不用来回跑。(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

在医生眼里的小病,可能在患者眼里是大事。由于健康知识的匮乏,患者很难准确辨识疾病的大小,可能会导致病急乱投医。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提供了一种有病可以找医生朋友的幸福链条。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子明总感觉自己每天的工作是在“骚扰别人”。他在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因为居民对家庭医生不了解,如果继续介绍或提出一些健康建议时,会招人烦。

杜子明承认,回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他更希望的服务模式是居民主动关注自身健康才选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把自己的健康当作一个很重要的事,而不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计划经济的方式去管理居民的健康。

2016年5月25日国务院医改办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全国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但是,民众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了解,要使家庭医生成为居民的“好朋友”,仍面临不小挑战。

家庭医生是上门看病?

赖文英是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负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签约、预约、档案建立与回访跟踪等工作。沙园街社区自2013年试点家庭医生服务工作以来,赖文英一直参与其中。

她回忆三年前刚刚到社区宣传家庭医生服务那段时间,觉得很不好过:她向居民们分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单,不停介绍家庭医生对居民的好处。有居民接过传单,说“好好好,我回去考虑看看”,一扭头后却把宣传单扔进了垃圾箱。

无论是打电话宣传,还是在社区里派宣传单,赖文英已经见过太多被拒绝的场景。但她学不会习惯:“我不喜欢被人嫌弃的样子,那个表情动作真的让我挺难受的。”

赖文英发现,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有普遍性的误解:“他们大多觉得家庭医生是上门看病,就说我不需要,我都能走能动。”

类似这样的疑惑,还有很多。2017年7月27日,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就《家庭医生服务管理办法(试行)》进行网络听证。在会上,民众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疑问:签约与不签约,有没有差异性服务?签约后,有哪些服务能免费?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才能上门……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实时回应,今后会加大宣传力度,并感谢民众的关注。

长期关注家庭医生工作的河南省卫生计生委科教处副处长徐宏伟在基层调研时也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居民能准确说出家庭医生服务的基本内涵。他进而解释,家庭医生服务主要特点是对居民进行持续性、全过程健康照护,以及常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