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大环保 问“一把手”要绿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频次密集。从顶层设计到立法、执法,环保工作变成了各部门联动协调的“大环保”。

责任编辑:汪韬

(梁淑怡/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0月12日《南方周末》)

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这些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正越来越引起关注。五年来,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正在发生改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深入人心。环保并非环保部门一家之责,政府一方之力,还需企业创新、公众参与。我们聚焦了一位奔波在治霾一线的专家、一个因环保而问责的自然保护区和一群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的人,回顾这五年的环保绿绩,也期待更大的环保合力

牵住问责“一把手”这个“牛鼻子”,绿绩成为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正在改变地方主政者“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让路”的固有观念。

从顶层设计到立法、执法、环保工作变成了各部门联动协调的“大环保”。

“过去大家一直在讨论企业做环保的经济成本,反而忽视了环保给企业带来的真正收益和竞争优势。”

柴发合的电脑里,长期存着一组图片。当看到组图的主色调由燥热的红色系渐变为令人心怡的绿色系时,这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首席科学家紧绷的神经才略有放松,眉头稍有舒展。

这是一组京津冀地区PM2.5的浓度图,颜色越绿,空气质量越好。和2013年比,京津冀地区2016年平均PM2.5浓度已经下降了33%,这在五年前,几乎是一个难以想象的降幅。

治霾呼声下,以大气污染治理为突破口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在过去五年发生了重要转变。牵住问责“一把手”这个“牛鼻子”,绿绩成为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正在改变地方主政者“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让路”的固有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频次密集。从顶层设计到立法、执法,环保工作变成了各部门联动协调的“大环保”。

变化继续蔓延到产业和公众中,改造升级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环保也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拉近了决策层与民众的距离,解决了多年未解的难题。公众、企业、政府的良性互动正推动中国环境治理波浪式前进,产生了1+1+1>3的作用。

“气”始合力

又到秋冬季,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常想起2012年前的那几个冬季,因为比多数家长更早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他通过不同途径提出学生不应在雾霾天长跑、踢球,但只是被告知“需要听教委统一安排”。

“我感到非常无力,没有办法推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呼吁才有结果。”马军心里着急。

PM2.5这个专业术语进入公众视野后,被火速列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2年紧急建设监测网络,2013年1月1日,北京作为第一批开展监测的74个城市,发布了全新的空气质量数据。

就在这第一个月,柴发合至今仍然会跟旁人反复说起这个记录——一个月京津冀地区出现五次重污染天气。“污染确实是到了不解决不行的状态。”

在那之前,环保部已经牵头研究方案,但是接连的重污染天气和舆论压力还是给决策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环保部、发改委、工信委、能源局以及地方官员被紧急抽调,加速研究后被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