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购物狂欢,跨境电商求“别出事”

在这场狂欢背后,是跨境电商心中再次逐渐绷紧的弦。

责任编辑:何海宁 实习生 姚琼

(农键/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1月9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新政利剑高悬,政策两年拉锯 双十一,跨境电商的“续命”战场》)

在将至的“双十一”狂欢背后,是跨境电商紧绷的弦:两年间行业政策数次波动,监管“靴子”始终未落地。而这场超级购物节的到来,将会是国家有关部门观察跨境电商政策的关键时期。

“这段时间里平台要做的就是‘别出事’,向政府证明平台能控制好跨境商品质量。一旦出事,国家就很可能进行加严监管,过渡期不到就会收紧。”

定居意大利三年,没有当地文凭又语言不通的张洁(化名),终于找到了一份正式工作——在中国某跨境电商平台,专做跨境产品市场开拓。

入行两个月,她就感受到行业内人心不稳:“行业里的人似乎都知道这份工作的不确定因素,今天可以这么做的,明天可能就行不通。”

中国将进口商品分为货物和个人物品,分别适用不同的监管要求。2016年前,跨境电商被归为“个人物品”监管;2016年4月新政出台,将奶粉、保健品等热门跨境商品归为“一般货物”;2017年3月,国务院又下发文件,将跨境商品“暂时归为个人物品监管”(被业界称为“3·17谈话”)。

而新政实施日期,则由最初的2016年5月延缓到2017年5月,此后又两次延期,最新执行日期是2018年底。

“说明政府还是觉得监管方式有问题,要继续反思、调查、研究。”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健说。毕竟新政的定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将跨境商品归为“一般货物”,意味着此前进口跨境商品的价格优势、速度优势都会丧失。

国家标准化研究院食品所主任李强与阿里巴巴合作,正为跨境进口商品制定安全标准。在他看来,2017年“双十一”是个关键时期:“这段时间里平台要做的就是‘别出事’,向政府证明平台能控制好跨境商品质量。一旦出事,国家就很可能进行加严监管,过渡期不到就会收紧。”

跨境电商政策“靴子”仍未落地,第五年“双十一”狂欢节已然开始。在这场狂欢背后,是跨境电商心中再次逐渐绷紧的弦。

“好好表现”的机会

2017年“双十一”大战拉开帷幕前夕,一场名为“品质电商”的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会议由质检总局主持,规模不大,但阿里巴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