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5岁孩子加入的环保行动 ——流溪河治理,“关心”比“信心”更重要

七月的午后,一群6、7岁的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围在一起看机器绞碎麦秆、草梗。伴随着阵阵轰鸣声,断裂的金黄色碎屑被高高抛起至半空,如雨雾般倾洒下来,这已是第3批来到乐明村,参加广汽本田杯“生态广州·点滴关爱”2017广州水环境保护创意大赛的学生们。四个月后,经过重重筛选,105份孩子们的作品顺利入围,成为大赛的优胜者。

除了是盘桓在流溪河的上游村庄,乐明村还有着“广汽本田—绿芽·流溪河水源地环保生态基地”的身份,是此次大赛暑期夏令营的驻点。为了守护流溪河,一场人力与自然的平衡实验由此开启并已然破冰。

如今的它,初见时散发着质朴气质,却藏着意想不到的创新格局,这一切都源于“流溪河水源地社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开始。

广汽本田杯“生态广州_点滴关爱”2017广州水环境保护创意大赛夏令营部分营员合影。

生态创业,告别靠天吃饭

2017年8月7日,来到乐明村,率先迎接水环境保护创意大赛营员们的是一顿营养美味的午餐,由当地农户组成的“流溪河美厨娘联盟”精心制作,她们还同时负责夏令营全程的每日三餐、下午茶、点心等。

顺着沿途的标记指引能轻松找到“源味厨房”——1间改造后的村庄旧屋,是美厨娘联盟成员的工作地点,为来客提供餐饮接待服务。新鲜时令果蔬,肥美的家禽,将当地美食“原汁原味”盛上餐桌。

以“物联网+乡村”模式产销本土特色农产品,将青梅酿成青梅酒,柠檬制成蜂蜜柠檬茶,精加工各类果干,提高产能价值。2015年4月—12月,参与合作社的村民人均每月增收1098元。

而在“流溪河水源地社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落地之前,乐明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是依赖种植沙糖桔,高山番薯等单一品种,务农收入有限。再加上一直以来受到水源地保护政策的限制,村庄的整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滥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业污染是流溪河上游的主要污染源,另一方面也是流域附近的村民生活行为导致的排污,乐明村地处流溪河国家森林保护区和广州水源林保护区的流域源头,如果不能使水源社区村民改变施肥、撒农药、乱丢垃圾等不良行为,污染问题依然不能得到根治。

环保专家为水环境保护创意大赛营员们教授环保知识。

单凭行政手段禁止收效甚微,“靠天吃饭、靠地丰收”的村庄无法只为了生态保护而存活,既要生存发展,又要在现实中保住环境,这样的两难处境如何破局?——推广生态种植技术与绿色生活理念。

作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广州本土企业,广汽本田毅然接下这次乡村试验的挑战,以乐明村为试点村庄,建立三个生态基地,益生菌堆肥基地、生物防治基地、生态养殖基地,也是此次水环境保护大赛的重点参观项目。

有针对性的实现生态农业,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污染,从而让流经村庄的溪流水质标准常年保持在3类以上。广汽本田生态保护基地位于乐明村,乐明村共有土地6000亩,其中可用耕地/林地面积1500亩。广汽本田希望将环保模式逐年推广至其它村落,覆盖整个流溪河水源地,建立起良性生态闭环。 一直以来,复合化肥、农药和激素都以效率高且价格便宜成为种植业的“宠儿”。为了保产增收,乐明村也不免使用这些农药。然而,这些物质会破坏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让松土的蚯蚓与川地龙都消失不见,土壤出现板结并造成水土流失。

但如果采用益生菌堆肥的方式,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据在村里生活了40多年的乡村导赏员“砂糖橘叔叔”介绍:“使用益生菌堆肥不仅能把杂草、树枝、以及花生壳等废料利用起来,还能保证土壤的疏松。”

他带着营员们亲自体验了益生菌堆肥的过程,先将杂草、花生等“废料”们运输到原料加工场充分打碎,在阴凉的竹林里制作,2升的益生菌原料用一定比例的水稀释后与原料充分搅拌均匀,再密封后放入屋中静置发酵,可堆出约1吨有机肥料。

水环境保护创意大赛营员们在乐明村基地亲身体验益生菌堆肥过程。

益生菌中微生物的群体连携作用,使植物根部的活力加强,提高吸收养份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的保水和透气性能,其肥效比普通堆肥高20—30%。其中的抗氧化物质使有机肥料不臭反香,砂糖橘叔叔拿出一把发酵好的肥料,有孩子凑上去闻了闻说:“青草的味道”。

接着,营员们走进了绿油油的稻田——生态养殖基地,由广本出资采购的澳洲淡水龙虾(四脊滑鳌虾)苗被放养在这里,是国内稻田养殖的首次尝试。

泥泞的水田边,小朋友们好奇的张望着,有经验的砂糖橘叔叔拿着捕网一下就捞上了一只通体青色透明的小龙虾,身长大约5厘米,“这批刚养不久,再过几个月就大多啦”。

据悉,这种新型生态养殖方式能使稻田里的资源充分地被龙虾吸收,反之,龙虾能吃虫,活水,达到为稻田除草、松土、通气和增肥的目的。

“这种龙虾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水不达标是活不下去的,所以一定程度上也是帮助我们监测水质,看是不是已经净化到满意的一个状态。”广本负责人在水环境保护大赛夏令营开营仪式上,跟孩子们解释道:“引进这种龙虾是经过考察的,不会对当地产生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如果在水质差的地方它也无法存活,是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

而生物防治就是用“不使用化肥,以虫吃虫的方式来活性的有机调动生物链的作用”消灭虫害,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生物循环与生态链,还安排了夜观活动,近距离观察大自然中一些有趣、有机的联结。

水环境保护创意大赛营员们在乐明村生态养殖基地零距离接触大自然。

被放大的责任心

有人站出来尝试生态种植和养殖有机生态模式后,越来越多的乐明村村民接受了新的生态创收形式并加入进来。有村民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村子里变得越来越干净了,环保组织为我们搭建了生态种植的产品销售平台,收入也增加了。”

流溪河治理背后是多种社会关系的交织,人的作用不可忽视,从改变原生居民的理念与生活条件入手,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再造乡土认同感和环境保护责任感。

“对于村民来说,我们是外来者”,但因为有了日复一日的相处和了解,广汽本田与深入乐明村的NGO通过身体力行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不随地吐痰、垃圾要分类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使用手机、电脑,了解外界快速更新的信息。

文化信息的传播影响力或许会效果斐然,用有弹性、有人情味的方式营造社区生活,这些富有活力的年轻人能以最新鲜的、正确的生活态度带动村民发生变化。

在环保行为的“矫正”之外,“流溪河水源地社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主旨是以生态环保为议题,探索水源地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协同发展。

项目期内将以环保教育基地依托,挖掘本土生态资源优势,开展对当地村民的能力挖掘与培训,引入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和自然生态教育活动,撬动包括当地政府、企业、NGO、教育、旅游等外部资源,为村庄的发展引进源动力。

项目内容包括生态调研、自然教育、环保教育、城乡互助四个部分,形成围绕环保教育的村民参与—生态民俗—农耕体验—自然导赏—无公害农产品销售接待这一社区闭环。

在乡村学堂学习生态种植与绿色生活理念,参与乡村自然导赏员的培训,村民们从陌生、抗拒的姿态逐渐变为主动、乐观的接受,同时以讲解员、接待员的身份反哺环保,保住青山绿水的同时稳定增收。

一方面是村庄生态民俗的挖掘和包装,另一方面是推动自组织创业团队,推广生态农业种植技术,打造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在多机构合作下,形成有效的“环境保护-生态种植—特色农产品销售”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作为备受瞩目的多方合作流域治理案例,乐明村目前的状态看起来还不错,在水资源污染风险防范方面由行政力量主导,来自从化区环保局的专家介绍说:“从七个方面入手保护流溪河:水质定期检测;科学审批落地项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整顿小散乱污染企业;整改农畜养殖;整改农家乐;网格化联网管理,实时监测沿岸企业排污状态。”

总体措施比较强硬,但在不同流域范围内有略微弹性,环保局专家以养殖业为例做出了说明:“我们规定在流溪河一公里范围内都不可以有养殖业,这是比较硬的制度,但是有禁养区、试养区和限养区,禁养区必须关停,如果在其他两个区域范围内,能达到很好的排污标准也可以继续养殖。”

正是在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共同努力下,乐明村环境保护基地渐渐步入正轨。三条自然体验生态郊游步道途径农田、河流与山林,景观优美、空气清新,,生态民宿整洁干净,承接多次亲子家庭夏令营与生态体验活动。

如今,这一覆盖人口600余人的美丽山庄,有着民居—农田—果林—竹林—天然次生林的多层次生态布局,山岭、溪流、湿地、稻田、森林景致相互交错,各种鸟类、昆虫、植物物种丰富。

1月赏梅花,4月摘青梅,9月收芋头,入冬,养活世代乐明村村民的甜蜜砂糖桔,也结出了果实。采蜜打蜜、插秧收割,应时令变化的农耕活动使生态教育的课堂充满趣味,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从某种意义上也印证了村里的生态环境在渐渐变好。

在金牌导赏员的带领下,水环境保护创意大赛营员们参观乐明村生态养殖基地。

环保教育不怕“早”

村口原本废弃的空地如今已被改造成美丽的乡村学校,兼具民宿、学堂、民俗馆等多种功能,是夏令营的主基地。含有露天小院的一幢独立建筑,墙底涂满了绿色颜料,绘上了鲜花、树芽、鸟,篱笆门两侧铺着些鹅卵石,架着葱郁的绿植。这些装饰是含有特殊意义的——以充满活力、亲切可爱的面貌呼应环保教育的主题。

以生态环保议题切入的社区营造是广汽本田早在2015年与绿芽基金会和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合作设立项目时的核心思想,从而衍生了以环保教育基地为依托,挖掘本土生态资源优势的“人—产—景—地—文”基本网络。

河网密集的广州仍面临着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等诸多考验,20年来污染问题不断的母亲河“流溪河”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广汽本田更是快速行动,以社会力量投入到流溪河流域保护中。

为了聚集更多力量来实现公众对于绿色环保的期待与梦想,广汽本田多年来数次举办“流溪河源环保亲子公益营”、户外“自然教育”的公益体验课程。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巡视员章威也对活动表示了肯定,希望能够借此动员更多公众投入到日常的水环境保护中,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

大赛重点面向青少年群体,征集广州市内水体保护为主题的“创意方案”与“创意微视频”,同时邀请参与大赛创意方案项目的多个学生群体深入流溪河源头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由环保专家带队进行水质改善调研,溯源流溪河的故事,了解流溪河污染治理概况、广州市内水污染的解决措施等,为环保方案的制作提供参考思路。

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最小的只有五岁,让人不禁发问,为什么重视和孩子谈环保教育?在流溪河夏令营开营时,广汽本田给出了答案“孩子是家庭的核心,是社会的未来,从小树立环保观念、学习环保知识,对于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环保是一个具体而抽象的名词,如果仅仅把污染、治理停留在表面字眼,哪怕是大人也未必全盘接受,鼓励和引导公众,亲身投入到环境中去认识与发现,比起乏味的说教行之有效得多,对孩子更是如此。

三天两夜的宝贵时间,是一次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环保探索之旅。踏上这片土地,从化卫东水上码头乘坐游船伊始,一边听环保专家们讲解流溪河上游保护情况,同时欣赏沿途的自然风貌。

打开了五感,营员们不仅看到荡开的清澈水波、环绕着的绿色植被,还真切的感知到“供养我们的母亲河是什么样子”。一个低年级孩子曾在后期的专家分享会上问道:“游船时,我看见(流溪)河两岸有许多的落叶飘进来了,污染了要怎么办呢?”正是因为经历过流溪河的美,连一点点落叶都让他开始担忧起来。

体验过程中,环保专家会不断为同学们讲解什么是水污染,如何治理污染,以及流域保护和生态保护的相关问题。结营时,在暨南大学教授的指导下,营员们把从各地取来的水样拿来做水质检测实验,一瓶瓶贴着地区标签的水样,来自广阔的珠江、家门口的水沟、工厂排弃的废水...从孩子们对做科学实验的好奇与兴奋中抽离出来,哪怕他们只是得出“这片地区的水真脏”的简单结论,也算成功走出了认识环保的第一步。

这就是参与的力量,通过身体的直观感受上升到心灵层面,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孩子们远比想象中对环境更具认同感,正如活动负责人所说:“举办这次夏令营的目的是希望从小孩到大人,再到整个社会,改变大家的生活习惯,不断传递环境保护的价值。”

回想数月前的那个夏夜,金牌导赏员砂糖桔叔叔和柠檬阿姨,各带着一队水环境保护创意大赛的营员们开始乡村夜景之旅,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草丛里结网的蜘蛛、树桠上隐形的绿蛙,当黑暗中零星出现几只闪烁的萤火虫时,他们一个个都凝神聚气的注视着。

如果孩子们愿意把自己想象成拯救世界的英雄,那么一场美丽的环保冒险就在不远的前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