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到主奴: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清皇帝看来,士大夫与天子共治的聚议不过是“庸主”所为,只有乾纲独断的皇权才是正道。但它并不是中国历史的常态。

责任编辑:戴志勇

图为顾炎武画像。顾炎武曾列举南北朝、隋唐时期多个例子,认为“其时堂陛之间未甚阔绝,君臣而有朋友之义,后世所不能及矣”。(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

在清皇帝看来,士大夫与天子共治的聚议不过是“庸主”所为,只有乾纲独断的皇权才是正道。但它并不是中国历史的常态。

清宫剧中多见主奴一般的君臣关系,常被很多人视为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常态,皇帝高高在上,臣跪地磕头高呼圣明。但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常态并非如此。

夏商周的贵族制时代,君臣多为一个家族的成员,如商代甲骨子组卜辞、午组卜辞的主人就是商王的兄弟或堂兄弟。周代宗法制下,嫡长子为君,庶子为臣,君臣即兄弟。如《豦簋》铭文中弟弟豦对哥哥“君公伯”行礼,自称“厥臣弟”;《繁卣》铭文中辛公为兄,繁为弟,两人之间行君臣之礼。殷周时期的君臣关系,笼罩在亲人血缘温情脉脉的氛围之中,并无后世“尊君卑臣”的现象。当时君臣之间是一种相对概念,臣在自己领地上也是君,所以“一个国家内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众多君主”(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贵族政治下的君臣共治,“堪与罗马帝国以前的共和时代媲美”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