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为何愿意自建保障房

鼓励国企拿出自有用地建设保障房,是增加保障房的供给渠道,这些房源均面向社会符合条件的保障房家庭进行公开配租配售。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7年北京国企自建保障房已经达到12万套。图为北京燕保·马泉营家园公租房。(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2月21日《南方周末》)

鼓励国企拿出自有用地建设保障房,是增加保障房的供给渠道,这些房源均面向社会符合条件的保障房家庭进行公开配租配售。也就是说,一律公开摇号分配,是否国企员工,与能否拿到这批房子并无必然联系。

2017年12月7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官网发布了一则信息,《今年建设筹集保障房5万套,竣工6万套,实事任务已全面超额完成》。

截至11月底,北京市保障房新开工6.5万余套,是全年5万套任务的131%;竣工9万余套,是全年6万套任务的151%,超额完成任务。

该文提到,北京市用了多种创新方式筹集房源,其中数量最大、最引人关注的是,“鼓励国有企业利用自有用地建设保障房”这一条,目前已建设约12万套。

12万套是什么概念?一位地产业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12万套基本可以保证北京将近2-3年的销售量。”

国企的地 很难利用

鼓励国企拿出自有用地建设保障房,是增加保障房的供给渠道,这些房源均面向社会符合条件的保障房家庭进行公开配租配售。也就是说,一律公开摇号分配,是否国企员工,与能否拿到这批房子并无必然联系。

那么国企把地让出去,自己的员工可能还得不到房子,为什么它们还愿意把地交出去盖保障房,并且快速完成了任务?

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土地性质所限,如果不拿出来盖保障房,这些土地也很难得到有效利用。

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因为历史原因,国企拥有一些土地,分布于全国各个城市。本来这些地是建工厂、建仓储之类的用途,土地性质都是工业用地或者类似的性质,不是住宅用地。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国企的生产功能由市中心转移到郊区了,但是它们在市里甚至市中心,还有一些土地。因为土地性质的限制,他们不能去建住宅、办公楼出售。他们只拥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悠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