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的边城剪影 将务工青年吸引回来

苞谷酸项目不同于一次性的捐赠,希望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来扶贫,并且是可持续可造血的。

责任编辑:吕宗恕 苏永通

2017年11月的一天,磨老村社员包素梅和石老梅洗辣椒,准备做苞谷酸。(黑土麦田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2月28日《南方周末》)

苞谷酸项目不同于一次性的捐赠,希望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来扶贫,并且是可持续可造血的。

陶品儒还记得他第一次吃苞谷酸的滋味。

“吃完我就问村里的阿姨,苞谷酸哪里买的?”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磨老村一户村民家,陶品儒尝到这款以玉米和辣椒为原料舂碓发酵而成的湘西苗乡家常美食。第二天一早,陶品儒赶到集市,发现村民把苞谷酸装在塑料袋里,少人问津。

“我当时想,这么好吃的东西装在湘西集市的塑料袋里,简直暴殄天物,应该分享给其他吃货们。”2017年12月16日,陶品儒向南方周末回忆。

瞄准苞谷酸产业、成立农业合作社、开拓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如今,陶品儒所在的黑土麦田乡村创客团队已经成功让苞谷酸走出湘西,给部分合作社的村民人均增收近两千元——之前人均年收入的一半。网友众筹支持、政府资助建立厂房、黑土麦田机构提供培训、热心公益的企业家给予商业指导,在社会各界的联动下,由这款苗乡传统美食所衍生出来的产品,已在产业扶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初入磨老村毕业生成为扶贫创客

2017年12月16日,陶品儒团队的曾晓告诉南方周末,因为对中国农村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来农村扶贫。

曾晓口中“黑土麦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