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比过去更加相似了”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评委眼中的交融与变化

什么样的纪录片是好作品?

责任编辑:宋宇 邢人俨

纪录片《中国梵高》讲述了深圳大芬村画匠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参加了2017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展映。(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月4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我们比过去更加相似了” 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评委眼中的交融与变化》)

“你们的闭幕式几乎和我们整个电影节的开销一样大。”克兹斯托夫·吉尔哈特感慨,“我们没有那么多预算。”吉尔哈特是波兰克拉科夫国际电影节主席,在2017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下称广州节)担任最终评选阶段的评委。

广州节的征片数量逐年增长,2017年的第15届收到113个国家和地区的4239部/集作品,境外作品超过一半。12月9日和10日,七位评委观看了39部终评入围作品。经讨论、投票,获得大奖的是涉及巴以问题的以色列、德国纪录片《穆希》,以及本土作品《航拍中国·第一季》。

纪录片本身也起了变化。“我们比过去更相似了。”第三次出席广州节的吉尔哈特说。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苏六也多次担任广州节的评委,他认为对于好纪录片,“大家意见统一的时候多”。中外评委的分歧主要体现在电视专题片上,何苏六推测,外国评委“可能不太关心特别宏大的东西”。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两位评委谈起自己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