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年:“一种让学生接地气的成长方式”

“间隔年,已经变成定位社会阶层,或者转变社会身份的方式。”间隔年让年轻人区别于过去的自己,区别于他人,成为年轻人之间的一种阶层区分和身份象征。

责任编辑:姚忆江

Johan Lolos的间隔年(gapyear)是在新西兰,2015年Johan游历了新西兰的几乎每一处国家公园。Johan拿起相机,拍下他看到的无与伦比的新西兰美景。旅行的同时,Johan成为了一名全职摄影师。(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1月18日《南方周末》,原标题《间隔年:少年始知愁滋味 “一种让学生接地气的成长方式”》)

“间隔年,已经变成定位社会阶层,或者转变社会身份的方式。”间隔年让年轻人区别于过去的自己,区别于他人,成为年轻人之间的一种阶层区分和身份象征。

2012年,当翁承熙踏进四川农业大学的大门时,他想不到,告别来得这么快。刚上大一的他,不顾父母反对决然休学。那一年,这个动物医学专业的准兽医,在车轮上度过,可骑行并没让他找到目的地。间隔年结束后,他依旧迷茫,旅行的渴望终究压倒了上学的意愿,在父母失望的注视下,他选择退学,封死了自己的求学路。

在国内社交媒体上,间隔年一直存在被浪漫化解读的倾向。

被间隔年的自由外衣魅惑的年轻人,兜兜转转一圈后,有人到达彼岸,重新上路;有人却在漩涡中打转,在迷茫的螺旋里沉底。

“间隔年是一把双刃剑,你如果不在这一年之内把自己的能力、经历提升上去,其实你是在做无用功。”被间隔年赋予了人生方向的姚舜,却并不盲目叫好,他告诫那些草率选择的年轻人,“你要有勇气去承担后果,不要因为我去休学,你们都休学,不要因为所有人都去旅行了,你也要去旅行。只有很小众的人适合间隔年,你要有能力去承载你的想法。当你的才华配不上你的野心,你就埋头读书。” 对姚舜来说,间隔年不是迷茫下的任性出走,而是对自己人生目标更明晰规划的旅途。

相比把住风帆的姚舜,英国男生盖瑞,却难言成败。

本科毕业时,英国男生盖瑞对工作无所适从,逃离了他所成长的世界,为了攒去澳洲的路费,他在香港半路停下,做了名兼职老师。那时候,他一心想去澳洲,从没计划以老师为业。未曾想,他爱上了教学,爱上了香港,就此留下。

他从兼职变成中学全职教师,博士毕业后,跳上枝头,成为名校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盖瑞对南方周末记者笑言,“我这一间隔,就间隔了二十九年呢。”

间隔年,对人生况味缺乏体察的年轻人,如一叶扁舟,在生活的顺流逆流中,航道千差万别。

自担风险的人生

托马斯,这个留着一头时尚发型的缅甸男生,从贫瘠的家乡来到富饶的澳洲,他对于这片新大陆满怀热望。这个黢黑的亚裔男孩习惯穿正装打领带,渴望融入白人社会,却一次又一次被白浪花拍上礁石。

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取得科学专业本科学位后,找工作处处碰壁,选择回炉重造。

而新专业是某院校的理疗专业,和原先的学业风牛马不相及。可本该治愈身心的理疗专业,依旧治不了他的心病,“课程太难,以至于让我难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