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融合”麻风村

麻风村原是一个封闭的,没人愿意进来的隔离环境,如今外面的人越来越愿意进来跟老人互动,也是一种融合。不一定要老人回到家去。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甘甜甜 黄磊

梅州市梅县康乐医院里,多位麻风康复者身有残疾,急需护工照料。(南方周末记者 刘怡仙/图)

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 “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有着两千多年流行史的麻风病在中国目前是否还谈病色变?作为登记病例数约占全国登记总数的1/5,位列全国第一的广东,这些年在防治麻风病上做了哪些努力?我们选择了广东龙川县康复医院作为观察样本,去看看还生活在那里的康复者及积极关注康复者的公益组织。

麻风村原是一个封闭的,没人愿意进来的隔离环境,如今外面的人越来越愿意进来跟老人互动,也是一种融合。不一定要老人回到家去。

如果不出意外,75岁的袁利民将一个人在山上度过2018年春节。2017年12月初连日没雨,建在山里的龙川县康复医院的抽水泵坏掉以后,自12月14日开始停水了。原来一同住在山上的麻风康复者决定回子女家,而袁利民没地方去,只好在山上等待。

1950年代为防治麻风病,在海岛、偏远山区建起麻风病隔离区,俗称“麻风村”。直至1986年后,隔离制度取消,新发麻风病人可以回家治疗。随着麻风康复者回归社区或离世,医生护士离开,麻风村也逐渐消逝。留在麻风村里的康复者则由于身体畸残、没有子女、社会歧视等原因面临医疗救助、晚年安顿的诸种问题。

孤立无援

为什么治愈后没有离开,袁伯不愿做过多解释,只是这一住已是24年。

山丘环绕的山顶处,有一排白色平房,那是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康复医院。平房里有7-8个房间,太阳能热水器、电视齐备,只是做饭还得烧柴生火。最近的人家在对面山头,一到晚上院子极为寂静,屋外黑黢黢的没有光亮。

“我不怕的,门一关有什么好怕的。”袁伯说,他早年在房门前徒手捉住一条3斤多的毒蛇“过山峰”,卖到镇上也得了上千块。在这儿住久了,他唯一怕的就是孤孤单单一个人,冷清。

这座康复院1962年建成,全盛时期也有上百人在这儿居住。现在的平房后面,还有个荒废的“四合院”,是当时驻扎在这儿的医生护士住的地方,他们也在山上耕田种菜。

广东省曾是历史上麻风病高发大省。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登记显示,截至2017年底,该省累计登记麻风病例96610例(含复发),累计治愈79568例;累计登记病例数约占全国登记总数的1/5,位列全国第一。目前,该省有麻风院村67所,收留康复者1800余人。

袁利民是五十多岁后才进入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